春風勁度 再敦其煌——“跟著課本讀中國”之甘肅篇
敦煌市東街小學學生在課堂上誦讀《涼州詞》。記者 尹曉軍 攝
飛機左翼劃過祁連山脈,抵達河西走廊西端的綠洲。
這里是敦煌。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偉大的絲綢之路涵養(yǎng)出世界文明的璀璨明珠,在漫長的歷史塵煙中,敦煌以博大的胸襟,繁育出文明融合之花。當戈壁的風沙吹過陽關時,當鳴沙山的落日灑下金黃時,當記者第一次凝望莫高窟美麗的壁畫時,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敦煌凝結著跨越千年的美,今天的我們又該如何把璀璨的敦煌文化講給孩子,講給下一個千年?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跟隨課本走進敦煌。
華戎所交一都會
敦煌人的一天是從一碗熱騰騰的合汁開始的。羊肉湯、肉丸、夾沙和多種配菜匯成了一碗鮮香撲鼻的敦煌合汁,碗中風味兼具游牧民族的奔放與農耕社會的精細。恰如兩千多年來,兼收并蓄、和合萬物造就的“世界的敦煌”。
兩千多年前,西漢張騫的“鑿空之旅”讓西域正式進入中原王朝的視野。為了更好地守護西域,漢武帝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并在敦煌設立玉門關與陽關。兩關南北呼應,構成了河西走廊西端的兩扇大門。玉門關與陽關作為西漢正式政區(qū)的最后關口,既是經(jīng)商行旅的必經(jīng)之地,又是對外交流的窗口。
當記者穿過風沙,終于抵達陽關烽燧,兩千多年前吹過張騫臉龐的風似乎吹到了今天。敦煌似乎有一種魔力,一旦身處其中,就可以穿越到古絲綢之路的光影之間。
身處連通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上,敦煌就像東西方文明交匯的一個十字路口。它見證了阿拉伯的天文、歷法傳入中國,也見證了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傳向世界。來自中原的儒家與道家文化同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文明在敦煌匯聚交融,成為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一個縮影。
初識敦煌,如見故人。厚重燦爛的敦煌與孩子們之間其實沒有隔膜。當我們打開統(tǒng)編語文教材,慷慨雄渾的邊塞詩總能把我們帶回千年前的敦煌——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敦煌東街小學教師殷曉亮說,每當學到《涼州詞》和《送元二使安西》時,她總會帶班上的孩子一起來到玉門關和陽關。“孩子們到實地體驗之后,對詩詞的理解、對詩人心境的把握會更加深入。”
來自安徽合肥南門小學的學生金熙研報名參加了敦煌研學團。從參觀陽關博物館,了解長城和絲路文化,到學習漢代禮儀,體驗古代文化的莊重與典雅,從辦理通關文牒,感受西行陽關的豪邁氣概,到徒步古陽關遺址區(qū),探尋歷史的痕跡,每一步都是對文化的深入體驗和感悟。“研學雖然只有短短七天,但我已經(jīng)對敦煌深深著迷了。我希望將來長大了可以學習更多敦煌的文化,把它傳承下去!”金熙研說。
陽關景區(qū)接待部副主任康輝介紹,經(jīng)過多年精心打造的陽關研學基地,創(chuàng)設了體驗館、敦煌古代軍事文化展、絲綢之路農耕展,并研發(fā)出多項研學課程,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深入體驗敦煌文化。
- 2024-11-07首屆“梨園紅葉”網(wǎng)絡創(chuàng)作大賽啟動
- 2024-11-06徐云峰隨筆集《風正徐徐吹》出版
- 2024-11-06全國教師書法作品高校巡展在蘭展出
- 2024-11-06宗孝祖:我以我筆寫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