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勤駱駝客,古絲路貿易繁榮的活態(tài)傳承
民勤的趕駝人 臨澤縣文化館供圖
駱駝客是指在沙漠拉駱駝的人,民勤民間稱之為“駝戶”,或叫“駝把式”。駱駝客以放牧駱駝、拉駱駝運輸為生。五十峰以上的駱駝運輸稱之為“駝隊”。經營駝運物資進行商品交易者稱之為“駝商”。
民勤的駝戶、駝隊、駝商歷史悠久,在西北久負盛名。2011年3月,民勤駱駝客被確定為甘肅省第三批省級非遺項目,屬民俗類。2017年,民勤駝隊傳說、駝夫號子也被列入第四批省非遺名錄,由此形成了在甘肅省乃至全國獨具特色、自成一體的民勤駱駝客文化。
1 戈壁深處有座羊臺山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shù)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唐代詩人張籍的這首《涼州詞》生動地描繪了絲路貿易在河西走廊段的繁忙景象,誰能想到,在今天民勤境內仍能看到駱駝客的活態(tài)傳承。
記者一行前往位于臨澤縣北部板橋鎮(zhèn)的羊臺山,這座山處于大漠的腹地,仍然可以看到駝隊出沒。
一路上領略過了板橋鎮(zhèn)、鴨暖鄉(xiāng)的綠樹流水,我們驅車北轉,逐漸駛離綠洲,眼前漸漸變得一片荒蕪,只有零星的駱駝刺還在戈壁灘上頑強地生長。
從這一刻起,車便在茫茫戈壁沿著別人留下的車轍印前行,一路上只有飄舞的芨芨草和堅硬的駱駝刺和我們?yōu)榘?。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土丘,越過一道又一道的土坎,直到最后,一座頂部平坦如砥的山沒有一點兒預兆地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
羊臺山看似獨立成山,實際上它屬于合黎山脈,只是千百萬年來的風沙磨礪、山河變異,最終它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失散了。
眼前的山,越來越近。駱駝刺也越來越密,逐漸成了戈壁草場。最終,在路的盡頭,我們也到了羊臺山的腳下。戈壁下午的陽光射在羊臺山上,一片黃燦燦,伴著若隱若現(xiàn)的彩色條紋。
沿途的駱駝群漸漸多了起來,有牧人趕著駝隊也往羊臺山行進,一問,原來羊臺山下有一眼不竭的水井,山腳的這片不大的綠地就是它滋養(yǎng)出來的。
在羊臺山下可以看到駱駝客的“窩鋪”——土坯而制,木柵欄圍著一個個院子,只是房門緊鎖,不知道牧駝人還在哪里跋涉?
2 民勤使役駱駝古已有之
在舊時,沙漠戈壁的駝道上這樣的窩鋪很多,所謂“窩鋪”就是缺乏生活來源的人家在有水源的地方搭建的簡單房屋,用來為過往的駝客腳夫提供人畜飲水。商旅在窩鋪上飲牲口、放牲口,生火做飯。
駝隊的行程安排是由水源的遠近所決定的,沙漠中一個站點到另外一個站點之間的距離一般為35公里左右。
以民勤城到新疆哈密的駝道為例,沿途分布著站點,站點之間相隔20到40公里不等。路上要經過三片戈壁灘,趕不到這些站點,或者迷失了方向,駝隊就只能露宿野外。其實,幕天席地,恰是駱駝客們的生活常態(tài)。
羊臺山占據(jù)著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古代臨澤向東遠去包頭、綏遠,向北至漠北龍庭,向西至居延海的必經之路。
羊臺山所在的這片地域原本就是昭武故地。傳說也是蘇武牧羊的地方。臨澤地方志對于“羊臺斜照”的描繪是:“仗節(jié)牧羝,賢哉蘇武,落日荒山,此臺終古。”
蘇武在此牧羊只是傳說,但牧駝人的生活,卻真真切切地在羊臺山腳下一幕幕地上演。
他們世世代代放牧于此,背靠羊臺山,與駝群為伴……
為什么在民勤,駱駝客的身影不絕于史書?
原因是民勤地處絲綢之路要沖,三面環(huán)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溫帶沙漠氣候,是駱駝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
民勤牧養(yǎng)使役駱駝歷史悠久,史有漢馬唐駝之說,清代著名文史學家張澍的《橐駝曲》就幽默述說了民勤人養(yǎng)駝的這種情況:“西番異畜說橐駝,不讀班書費揣摹。怪狀奇形君莫笑,麒麟哪肯把人駝。”
3 駱駝客文化獨具特色
明清時期,民勤駝隊運輸業(yè)發(fā)展到了頂峰,朝廷鼓勵養(yǎng)駝。特別是清初,民勤駝商馬合盛經營駝隊,開辦茶社,生意遍布全國,曾被雍正封“官商馬合盛”。1907年,清政府頒旨,以護國員外郎誥封其后人馬香亭為“資政大夫”。
在民國時期,駝隊的發(fā)展也頗為興盛,民間組織的駝羊會,每年在蘇武廟舉辦賽駝活動,盛況空前。民勤駝隊走南闖北,駝道四通八達,境內男丁大都跟隨駝隊走貨,以此為業(yè),成為駱駝客。
50只以上的駱駝運輸就可稱為“駝隊”。經營駝運物資進行商品交易者稱為“駝商”。在600多年的歷史傳承中,民勤駱駝客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技巧,可以數(shù)千里跋涉,人員不累不困,駱駝不塌膘不疲乏,這也是民勤駝隊走遍天下的根本原因。民勤駱駝客興盛高峰期時,駝戶有3000家之多,駱駝總數(shù)約在10萬峰以上。民勤及相鄰地區(qū)經過沙漠的貨物運輸,基本由民勤駝隊擔當。
民勤駱駝客運送貨物,短則需要三五十天,長則需要兩年。因此要掌握馴駱駝、扎鼻棍、調駱駝、編隊、裝貨、探路、大風天氣辨識方向等諸多旅途、野外生存技能技巧。這些都是歷代數(shù)目龐大的民勤駱駝客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
民勤駝客既有放牧、長途駝運的豐富閱歷和經驗,又有做駝制品的技術,還會唱馱夫號子。絕大多數(shù)駝客會紡駝毛,會用駝毛紡織長毛巾、毛衣、毛褲、毛襪。會織駝毛單子,會栽駝毛褥子,會用駝皮擰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規(guī)模行商貨運的民勤駝隊已失去實際的商業(yè)價值,駱駝客的背影漸次遠去。然而,膾炙人口的駱駝客傳說,慷慨激昂的駝夫號子仍在頑強傳播,形成了在甘肅省乃至全國獨具特色、自成一體的民勤駱駝客文化,其中涉及天文、地理、交通、軍事、醫(yī)學、動物學、文學、音樂、商貿、民俗風物等方面,是研究中國西北社會形態(tài)變遷以及絲路文化的鮮活資料。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一批新的駱駝客涌現(xiàn),駱駝客體驗和研學服務,也以文化記憶和旅游體驗的形式融入到了絲路文化旅游,成為活態(tài)的傳承……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劉小雷
- 2024-08-26魏晉設立東羌校尉 對穩(wěn)定隴右政局有何影響
- 2024-08-26李廣運氣有多差 戎馬一生卻沒留下貼上自己標簽的戰(zhàn)役
- 2024-08-26《山海經》里的怪魚長啥樣?萬年前的簡筆畫就是答案
- 2024-08-26盤點名人眼中的絲路古驛印象 金庸筆下竟恐怖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