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溯源甘肅文化】
光彩絢爛的絲路文化
唐代三彩鳳首壺
莫高窟第323窟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
安息鉛幣(正面、背面)
河西走廊重要關隘嘉峪關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本報特約撰稿人 李并成
“絲綢之路”一名是著名德國地理學家李?;舴矣?877年在其《中國》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此后遂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采納。概括地說,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歐洲、北非等地溝通,即連通舊大陸三大洲的最重要的國際通道,數(shù)千年來曾為整個人類世界的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做出過巨大的歷史貢獻。
甘肅位居東亞與中亞的接合部,為我國東中部腹地通往西北地區(qū)乃至西方各國的天然走廊和必經(jīng)孔道,遂成為絲綢之路所經(jīng)的黃金路段和樞紐地帶。絲綢之路貫穿甘肅全境,其主干線在甘肅東西綿延長達1600多千米, 約占其全程總長度的1/5,東西方文明在這里交融匯聚,西傳東漸,絲綢之路文化遂成為甘肅歷史文化資源中極具優(yōu)勢、光彩絢爛的一大品牌。
絲綢之路的形成發(fā)展及其歷史意義
絲綢之路的形成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早在張騫“鑿空”之前,亞歐大陸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玉石之路”“陶器之路”“青銅之路”“小麥之路”等??梢姈|西文明的交流早已選擇甘肅大地作為重要通道。這一時期可稱之“前絲綢之路”時期。
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可追溯至2100多年前的張騫出使西域,歷史上稱其為“鑿空”。公元前139年、前119年,張騫兩次受漢武帝之命率團出使西域,到達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于闐等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進行友好活動,由此溝通了東西方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使?jié)h族和西北邊疆各族,中國人民和西方許多國家和民族建立了友好關系。絲綢之路的開拓,不僅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上的貢獻至偉至巨,而且為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做出劃時代的巨大貢獻。
絲綢之路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大通道,它曾是連接世界上幾大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希臘等的紐帶。在絲綢之路經(jīng)過的地方,出現(xiàn)過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地跨亞、非、歐的世界大帝國;在絲綢之路的要沖,誕生了迄今仍然影響著億萬人思想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古代世界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思想流派,首先是通過絲綢之路流傳到了全世界;古代世界歷史上許多重大的政治、軍事活動也是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的。因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絲綢之路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影響和推動了世界歷史、社會的發(fā)展,絲路文化在人類歷史上放射出了燦爛的光輝。有學者將絲綢之路比喻為“世界文化的孕育地”“世界文化的母胎”“世界文化的大運河”,或稱其為“推動古代世界歷史車輪轉(zhuǎn)動的主軸”。
絲綢之路在我國的歷史發(fā)展中,也同樣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由于絲綢之路的開通和經(jīng)營,加強了漢族與西部邊疆各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和交往,使我國西部與內(nèi)地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和文化上進一步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中國古代文化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通過絲綢之路傳入西方,西方的文化、藝術等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于東西方世界的歷史發(fā)展都給予了巨大影響。絲綢之路的開拓,使河隴大地成為中國歷史上率先對外開放的地區(qū)。我國歷史上的對外開放、走向世界,可以追溯到2100多年前張騫的“鑿空”。張騫出使西域無疑是一種國家行為,是我國主動作為、走向世界的壯舉。由于我國東面瀕臨浩瀚的大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遠涉重洋,因而對外開放的主方向只能是選擇向西開放,向歐亞大陸開放,即沿著絲綢之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而位處絲綢之路主通道“黃金路段”上的河西走廊和隴右一帶,因之成為我國率先對外開放的地區(qū),成為我國走向世界的第一條通道。
絲綢之路穿越甘肅段的主要線路
一般認為,廣義的絲綢之路應主要包括穿越關隴、河西、西域、中亞、西亞的主道,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其中絲綢之路主道以漢唐時期中國的首都長安、洛陽為起點,穿過關中平原、隴東隴西高原,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中亞西亞,以至南歐和北非。穿越甘肅的絲路古道曾有多條線路和多種走法,如一些學者所命名的回中道、隴關道、隴坂道、秦隴南道等,但綜合起來看可將其分為三大段,即由長安取向西北直通武威的北道,由長安向西穿越隴山經(jīng)渭河谷地、蘭州,翻越烏鞘嶺至武威的南道,以及由武威沿河西走廊抵達敦煌及其以遠的道路。此外還有一些支線。
據(jù)有關史料和出土簡紙文書的記載,以及學者們的實地考察,長安至武威(姑臧)北道從長安出發(fā),大體沿涇河一線西北行,經(jīng)涇陽、彬縣、長武、涇川、平?jīng)?、固原、平川等地,抵達黃河岸邊靖遠與景泰之間的索橋渡口。渡河后沿大沙溝繼續(xù)西行,經(jīng)景泰吊溝古城、古浪大靖、土門,而至武威。武威,漢為郡治,唐設涼州及河西節(jié)度使,地處石羊河綠洲腹地,系長安連通河西南北兩條絲綢之路的交匯點,物產(chǎn)豐饒,人煙稠密,為漢唐時期我國西北除首都長安之外最大的城市、國際性都市。武威至西域間的通道可稱之為當時國際交通之第一重要路線。
長安至武威的南道,由長安沿渭河西行,在寶雞(虢縣)附近溯千水(汧水)西北行,越過隴山南部的隴關(今陜西隴縣西北),復沿渭河西行,經(jīng)天水(上邽)、隴西(襄武)、臨洮(狄道),折而向北,翻過七道梁至蘭州(金城),再由蘭州渡過黃河北行,越烏鞘嶺(洪池嶺)至武威,與前述長安至武威北道合。南道大多路段沿渭河谷地行進,沿途人煙較稠密,所經(jīng)城鎮(zhèn)較多,且安全性比北道更好;但其路途較遠,較北道約要遠160千米,多出當時約4天的行程。
從姑臧往西,沿河西走廊大道依次經(jīng)永昌、山丹、張掖(甘州)、臨澤、高臺駱駝城(漢表是縣、唐建康軍)、酒泉(肅州)、嘉峪關、玉門赤金(漢唐玉門縣)、花海(漢沙頭縣)、鎖陽城(瓜州),漢懸泉置等地,而至敦煌。沿途除其西部一些地段戈壁、沙地面積較廣、跋涉較艱辛外,總的來看一路上綠洲連片,地勢平坦,城鎮(zhèn)棋布,為沿途行旅提供了較為便利、優(yōu)越的通行條件。因而河西大道也就自然成為絲綢之路前往西域的首選路段。
位處西域門戶、絲路喉襟的敦煌,作為聯(lián)結中原與西域的樞紐和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薈萃之地,為古代交通館驛網(wǎng)絡頗為密集的地區(qū)。于敦煌遺書及有關史料見,古代敦煌可東通中原,北通伊吾(今哈密,矟竿道),西北通高昌(吐魯番,大海道),西通焉耆、龜茲(新疆庫車,大磧道),西通鄯善、于闐(新疆若羌、和田,于闐道);又由敦煌向西南行,過馬圈口,越今當金山口,經(jīng)西桐(今蘇干湖)可通青藏高原(奔疾道);又由敦煌東面的瓜州(鎖陽城)出唐玉門關,西北可通往伊州(哈密,莫賀延磧道)。
除上而外,穿越隴原的絲綢之路還有其他一些重要路線:
大斗拔谷道 由蘭州西渡黃河,取道湟水谷地西行,于西寧附近折向西北,翻越祁連山埡口大斗拔谷(今扁都口),沿童子壩河、洪水河河谷而行,抵達張掖,連接河西走廊大道。隋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煬帝巡行河西即經(jīng)此道。
谷水(白亭河)道除東西走向的主方向通道外,河西還有兩條重要的南北向通道,一為石羊河沿岸和黑河沿岸。谷水(白亭河)道由武威向北,沿石羊河(谷水)北行,可通往漠南、漠北。二為居延古道。由酒泉或張掖北出,沿黑河(弱水)北行,經(jīng)古居延綠洲可深入蒙古高原腹地,亦可由此東接陰山、河套。
絲綢之路甘肅沿線興起的重鎮(zhèn)
甘肅境內(nèi)的許多城鎮(zhèn),皆因絲綢之路的開拓而興起和發(fā)展,河隴地區(qū)的開發(fā)史與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史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絲綢之路的繁榮,使得敦煌、武威、張掖、酒泉、蘭州、天水等地發(fā)展成了當時國際性的都會或樞紐重鎮(zhèn)。
敦煌,位居河西走廊西端,地當西域門戶,為西出西域古道上無可替代的咽喉樞紐。東漢應劭解釋“敦煌”二字:“敦,大也;煌,盛也。”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敦煌得名的本身即寓有開辟西域交通之意。《漢書·西域傳》記,出敦煌玉門關、陽關往西域有南北兩道。曹魏時增至三道,即新增敦煌徑通高昌(今吐魯番)、以至龜茲(今庫車)以遠的新北道。南朝劉昭注《后漢書》引《耆舊志》云:敦煌“國當乾位,地列艮虛,……華戎所交,一都會也。”隋代裴矩《西域圖記》記,赴西域有北、中、南三道,但無論哪一道都“發(fā)自敦煌”,“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漢唐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得敦煌成為中原與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吐納口。東西方文明在這里匯聚傳播,使其可以長時期地吸收、汲取這條道路上薈萃的各種文明成果來滋養(yǎng)自己,促進自身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聞名于世的莫高窟就是絲綢之路上一處光輝的歷史足跡。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 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誠如其言,敦煌確為具有國際意義的文化匯流要地。
武威,史書稱其“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蔥右”指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廣大地區(qū)。武威作為河西都會,就像一件衣服上的襟和帶子一樣,把西方各少數(shù)民族和蔥嶺以西各國連帶起來,以至于胡商漢賈絡繹不絕,并有不少西域和中亞商客長期留居這里。唐詩人岑參寫道:“涼州七城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城內(nèi)居民多達十萬家或許有所夸張,但涼州城人口眾多、漢胡雜居、經(jīng)濟繁榮,當是實情。武威市博物館藏全國重點文物《西夏碑》記:“武威當四沖地,車轍馬跡,輻輳交匯,日有千數(shù)。”
張掖,地處橫貫河西走廊東西的絲路干線與向南穿越祁連山大斗拔谷(今扁都口)溝通湟水流域的交通大道的交匯點,紅塵走馬,商賈絡繹,物產(chǎn)豐饒,素有“金張掖”之美譽,自古以來就是中西交通貿(mào)易重鎮(zhèn),“萬國咸賓”“聲教四達”。隋代“西域諸國悉至張掖”交市,煬帝特派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護視”,即主持對外貿(mào)易和聯(lián)絡西域各族事務,以至“西域諸蕃,往來相繼。”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親自率隊西巡,歷經(jīng)艱辛穿過大斗拔谷到達張掖,會見前來這里的西域27國國王和使者。清康熙時胡悉寧《登甘州城樓》詩憶其當年“三邊鎖鑰河山壯,萬國車書驛路通。”
酒泉,位處河西走廊東西交通大道與向北、東北方向沿北大河、黑河干流直達居延古綠洲要道的交匯處,位置顯要?!锻ㄖ尽酚浧?ldquo;乃諸夷入貢之要路,河西保障之襟喉”。初唐詩人員半千《隴頭水》吟道:“路出金河道,山連玉塞門。旌旗云里渡,楊柳曲中喧。……將軍獻凱入,萬里絕河源。”金河即流經(jīng)酒泉城西的今討賴河,金河道即途經(jīng)酒泉的交通大道,該道的暢通與否,甚或關乎整個西北一帶的戰(zhàn)局。明代酒泉為西北經(jīng)貿(mào)的前沿重鎮(zhèn),西方波斯、大食、印度、花剌子模、撒馬爾罕、阿富汗等國客商,都要經(jīng)由酒泉以西的嘉峪關通關,進入中國內(nèi)地貿(mào)易。
蘭州,地處中國版圖南北之中、東西扼塞之處,九曲黃河穿城而過,故稱“陸都”。這里既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要徑,又是扼守黃河的重要渡口,歷來為中西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咽喉重鎮(zhèn)。“護秦聯(lián)蒙,援疆系藏”,區(qū)位條件十分優(yōu)越。秦隴南道(長安至武威南道)、羌中道(由蘭州西行,經(jīng)樂都、西寧等地,翻越日月山,穿過柴達木盆地,直達新疆若羌,可接通西域南道)、唐蕃古道(蘭州西渡黃河,取道湟水谷地西行,穿過青海高原腹地,南越昆侖山,再越唐古拉山口,經(jīng)安多、那曲等地至拉薩)等多條重要干道亦在蘭州一帶輻輳相聚。
天水,唐代有天水“繁富大出于隴右”的記載,唐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不久,杜甫避難天水,在這里仍可看到“城上胡笳奏”“胡舞白斜題”,胡漢文化交相輝映暫時偏安升平的城市景象。天水曾出土許多胡人牽馬、牽駝等三彩俑、鳳首壺、禽獸葡萄鏡、波斯錢幣等文物,從中亦可窺見當年這座國際性城市的繁榮面貌。
絲路文化的輝煌與傳承
除以上所舉絲綢之路途經(jīng)甘肅的主要路線、沿線形成的重要城鎮(zhèn)外,甘肅絲路文化還有著以下豐富的內(nèi)涵和諸多突出的優(yōu)長。
甘肅是絲綢之路上享譽遐邇的文物大省,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隴原大地上留存下了許多價值極高、飲譽全球的文物古跡和遺址名勝。如武威雷臺東漢墓葬出土的銅奔馬,完美無缺地塑造出了一個天馬騰空的形象,轟動海內(nèi)外,一時間“四海盛贊銅奔馬,五洲爭說金縷衣”,它被確定為中國旅游圖形標志。又如清乾隆時編纂的《四庫全書》文溯閣本今藏蘭州。再如甘肅是我國彩陶保存最為集中、品級最高的地區(qū),被譽為“彩陶之鄉(xiāng)”。長城、石窟、碑銘、古代文書、簡牘、古城址、古建筑、古墓葬等文物遺存,爭奇斗勝,不勝枚舉。
甘肅有著絲綢之路上獨一無二的規(guī)模壯觀的石窟走廊和藝術長廊。莫高窟、麥積山、炳靈寺、榆林窟、馬蹄寺、北石窟、南石窟、天梯山、云崖寺等50多處石窟群、2500多座洞窟、16000余身造像、56000余平方米壁畫,燦若繁星,輝耀于絲綢之路上。
甘肅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萬里長城所經(jīng)的重要路段和現(xiàn)存長城長度最長、保存遺跡最多、形態(tài)結構最復雜的地區(qū)。戰(zhàn)國秦、漢、明三代長城如游龍走鳳,至今仍綿延于隴原東西,總長度超過4000公里,氣勢磅礴,長城沿線許多烽燧、城障、關隘遺跡今仍歷歷可見。
甘肅是我國近代四大文獻考古發(fā)現(xiàn)的兩大奇觀——敦煌遺書和漢代簡牘的出土地,是絲綢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國際性顯學——敦煌學、簡牘學的故里。
甘肅歷史上是祖國許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和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舞臺,曾為中華民族各個民族間的交往、團結和發(fā)展作出過歷史性貢獻。多民族的共同開發(fā)建設,賦予甘肅歷史文化多元的內(nèi)涵和民族融合的斑斕色彩。例如公元1247年,代表西藏僧俗各界的政教領袖薩班與蒙古汗國皇子闊端,在涼州(今武威)就西藏的歸屬問題舉行了著名的“涼州會談”。會談的成功使西藏正式納入了偉大祖國的懷抱,成為祖國神圣領土永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甘肅為促進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建樹了永不磨滅的功勛。
在共建“一帶一路”繁榮發(fā)展的今天,古老的絲綢之路在新時代里又煥發(fā)出了絢麗的光彩。
- 2023-09-08【聚焦第六屆敦煌文博會】敦煌壁畫,一部連載千年的國漫
- 2023-09-08甘肅省瀕危動物保護工作再添佳績 普氏野馬“自然散放試驗”取得成功
- 2023-09-07祁連山保護區(qū):野狼帶崽覓食 人狼相距僅15米
- 2023-09-06《飛天》致敬“莫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