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隴上非遺生活】
傾聽“天水之聲”
嗩吶
文\李楊
核心提示
八千年歷史看天水——一句話道盡了天水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得天獨厚的文化地位。
華夏文明傳播的形式和載體自遠古時就已經(jīng)異常多元,如刷爆熱搜的“伏羲氏”古琴九霄環(huán)佩,再到串聯(lián)天水千年歷史的秦腔,天水本土曲藝、音樂的文化歷史之久,可稱得上窺斑見豹。在本土的歷史遺跡里面,麥積山壁畫的伎樂飛天、大地灣出土的“中華第一鼓”、秦安小曲、武山嗩吶,都反映著古絲路和天水本土文化中傳統(tǒng)器樂和曲藝的發(fā)展淵源,在文化演變的過程里面,它們仍然歷經(jīng)多年保持著歷久彌新的光彩。
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又稱秦安老調,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天水秦安等縣內的古老曲藝。秦安小曲成型于明代,歷史悠久,采用秦安當?shù)氐姆窖匝莩?,曲調古樸通俗,旋律簡潔卻不失豐富,唱法婉轉而有力;秦安小曲的傳統(tǒng)伴奏樂器分為彈撥、打擊兩類,有三弦,摔子(碰鈴)、四片瓦等。
在明弘治年間,秦安文人胡纘宗首創(chuàng)秦安小曲“四六越調”,流傳至清代后,曲調和內容都有所增加,老調在旋律、曲調、唱詞等各個方面均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基本形成了秦安小曲的獨特風格,在民間傳播甚廣,也為秦安蠟花舞的伴奏所用。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秦安小曲被稱為是中國秦腔和眉戶戲發(fā)展演變的重要參照,是中國西部戲曲史上的一枚“活化石”。
2008年,秦安小曲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清水道教音樂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宗教音樂,清水道教音樂源于金代創(chuàng)建的全真教派,據(jù)《清水縣志》記載,清水道教音樂始創(chuàng)于明神宗萬歷年間,一般由道士口傳口授,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個大類,主要以經(jīng)韻唱誦為主,伴奏主要用打擊型樂器,并以吹奏管樂笙、管、笛、簫等為輔。
清水道教音樂多以經(jīng)詞而命名,多見于規(guī)模較大的節(jié)日慶典、宗教節(jié)日、祭祀道場等。清水道教音樂所營造的演奏氛圍古樸恢宏,莊嚴肅穆。經(jīng)過500多年的傳承和發(fā)展,清水道教音樂已經(jīng)形成了完整獨立的音樂體系,在天水本土宗教文化發(fā)展變革中成為見證和體現(xiàn),不僅在人民群眾中有著廣泛的影響,更為研究天水宗教歷史和文化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2008年,清水道教音樂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武山嗩吶
嗩吶作為最能代表中國民間音樂特色的樂器與音色之一,自古以來就是民間各類民俗事務中必用的樂器,是中國多個省份的“官方樂器”。武山作為歷史上吐蕃、狄、羌、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北方鼓吹樂器之一的嗩吶必會留下傳承。
武山嗩吶以流經(jīng)天水的渭河為界,分為渭北派和渭南派,均有不同的演奏風格、傳承體系,但整體來說基本都有專業(yè)班社進行傳授和演奏:兩個嗩吶手,一個鑼鼓手,一個號(兼鈸)手,嗩吶作為主樂器從中出現(xiàn),整體演奏注重氣勢,嗩吶吹奏則掌控旋律和引領節(jié)奏、章法。武山嗩吶曲段落精短,結構清晰,融合了本土民歌、秧歌等民間音樂的基本特點,在演奏曲目上不斷吸收當代音樂特點,無論何時吹奏均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武山嗩吶在發(fā)展過程中,通過民間傳承和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扶持,研學演奏隊伍不斷擴大,目前武山地區(qū)嗩吶班社達40多個,嗩吶藝人400余人,可演奏各類主題曲目300多首,成為天水乃至隴東南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傳統(tǒng)器樂曲之一。
2017年,武山嗩吶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 2023-05-16“西和半夏”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 2023-05-12【小隴畫報·189期】羅川古城載千年歷史 子午煙雨映詩畫正寧
- 2023-05-11【甘快看】絲路明珠麥積山石窟的歷史與藝術(下)丨絲路石窟系列之③
- 2023-05-10中國考古專家甘肅探源:古臨夏是否為夏王朝早期“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