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10月21日電 (閆姣)甘肅武威天梯山石窟管理處主任盧秀善2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于2014年啟動的“武威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修復”項目,目前已基本結束,修復壁畫300多平方米,塑像70余身。修復的部分文物已回歸天梯山石窟,另一部分則展覽于武威市博物館。
天梯山石窟被歷史文獻考證為“中國石窟鼻祖”,創(chuàng)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現(xiàn)存洞窟19個,有塑像43身、壁畫300多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漢藏文寫經(jīng)和初唐絹畫等珍貴文物。
20世紀50年代末,因修建黃羊河水庫影響,石窟內(nèi)部分文物被異地搬遷保護。近年來,出于“原汁原味”保護的考慮,這批搬遷文物中的絕大部分被相繼移交回武威市,并于2014年啟動修復項目。
“因碎塊壁畫拼接數(shù)量巨大、重層壁畫揭取及彩塑修復耗時較長。”盧秀善堅守在天梯山已有20余年,見證了該石窟文物的“分居”、回歸及修復歷程。“文物修復急不得?。【拖窠o病人看病,得診斷精準再開藥方。”他說。
該石窟搬遷文物雖已回歸,但也面臨環(huán)境改變帶來的保護難度增加等問題。“長久以來,天梯山石窟常遭水庫滲水困擾。”盧秀善稱,經(jīng)多次勘測,最終決定疏水以解決文保方面的“疑難雜癥”,于今年4月啟動的搶救性保護項目已進行了80%,完成了滲水勘查、填補粗泥層、排水管埋設等工程。
相關新聞
- 2020-10-15歷史眼丨“洋人招手”,流傳于黃河邊的百年傳說
- 2020-10-15甘肅兩座石窟的建造者 曾影響了北魏皇室“宮斗”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