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若葵
“不能正確地面對死亡,也絕不會正確地面對活著。”
“沒有白堊紀末的恐龍大滅絕,我們?nèi)祟惒豢赡艹霈F(xiàn);沒有尼安德特人的滅絕,也沒有我們智人這一物種的今天!”
——古生物學家、“中國好書”作者苗德歲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相信很多小讀者對莎翁名劇《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王子的這句獨白并不陌生。人從出生起就逐漸走向死亡,生的過程就是死的過程,所有生物都不例外。譯林出版社推出的重磅少兒科普新書《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滅絕》系列給我們講述了八個奇妙的物種,其中的七個已經(jīng)滅絕,只有海南長臂猿是其中唯一我們還有機會搶救的物種。如此,我們一起翻開這套叢書,去探尋其中的奧秘吧。
閱讀加油站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滅絕》系列是專為小讀者量身打造的生命歷史和地球歷史科普圖書,它的創(chuàng)作者可謂大名鼎鼎、強強聯(lián)手——作者是英國BBC科普作家和科學節(jié)目主持人、演化生物學家、靈長類動物學家本·加羅德教授。書中500余幅精美全彩插畫由美國科學和古生物插畫家、爬行動物學家加布里埃爾·烏格托繪制,他通過繪畫重建滅絕和現(xiàn)生動物的外形與行為,反映相關(guān)的最新科學假設(shè),他曾擔任《史前星球》等影片的美術(shù)顧問。
中國地質(zhì)大學地球生物系副教授石敏與科普作家、資深譯者何文珊合作翻譯,她們不僅中英文俱佳,而且具有扎實的古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專業(yè)功底,譯文準確、嚴謹,兼具文學之美,讓“硬核”的科普內(nèi)容變得易讀、好讀,符合我國小朋友的閱讀習慣。
在這套書的出版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審定。為什么呢?因為,書中引用的部分研究成果較新,一些專有名詞、物種學名,乃至概念尚未有準確的定義,如此,專家的審定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生物大滅絕·利索維斯獸》《生物大滅絕·霸王龍》等書中出現(xiàn)的“元哺乳動物”(protomammals)這個中譯名,就是由古生物學家、《物種起源》權(quán)威譯者、科普作家苗德歲定名,在這套書中首次使用的,以此將“哺乳動物的祖先類型”與原始哺乳動物區(qū)分開來,因為前者還不能算是原始哺乳動物。
它告訴我們
為什么物種會滅絕?為什么鄧氏魚被稱為“史上最兇猛的魚類”?為什么巨齒鯊被稱為“史前終極掠食者”?……翻開這套叢書,小讀者肯定能長不少知識呢,而且,相信你們的爸爸、媽媽也會有不小的收獲——
怪誕蟲滅絕于4.43億年前的奧陶紀末大滅絕,那一次85%的海洋生物在地球上消失;3.75億年前的泥盆紀被稱為“魚類時代”,泥盆紀晚期大滅絕摧毀了絕大部分海洋魚類,曾經(jīng)統(tǒng)治海洋的超級捕食者鄧氏魚也是受害者;在大約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大滅絕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銷聲匿跡,在地球上生存了3億多年的三葉蟲全軍覆沒;在距今約2.13億年的三疊紀末大滅絕中,地球上的生物幾乎被摧毀殆盡,身形巨大的哺乳動物近親利索維斯獸也未能幸免;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大滅絕摧毀了地球上75%的生命,地球的統(tǒng)治者恐龍面對隕石撞擊地球這樣的災(zāi)難毫無招架之力,頂級掠食者霸王龍也不例外;在250萬年前的上新世末大滅絕中,超過50%的海洋哺乳動物消失了,其中包括海洋中的巨無霸獵手巨齒鯊;而在人類世,因為人類的濫捕濫殺,最后一頭已知的袋狼于1936年9月死去,這個物種宣告滅絕。
海南長臂猿也面臨著極大的威脅。海南長臂猿是我國一級珍稀瀕危保護野生動物,僅分布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qū)。近年來,通過嚴格的保護和生境修復,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shù)量從40年前的僅存2群不到10只增長到7個家庭群42只個體。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滅絕》系列包括《生物大滅絕·怪誕蟲》《生物大滅絕·鄧氏魚》《生物大滅絕·三葉蟲》《生物大滅絕·利索維斯獸》《生物大滅絕·霸王龍》《生物大滅絕·巨齒鯊》《生物大滅絕·袋狼》《生物大滅絕·海南長臂猿》八卷,縱覽4.5億年地球生命的滅絕與復蘇史,講述了五次經(jīng)典的大滅絕、新近發(fā)現(xiàn)的上新世末大滅絕、人類世大滅絕,以及瀕危動物和棲息地保護,詳細講解了與歷次大滅絕相關(guān)的七種典型生物:怪誕蟲、鄧氏魚、三葉蟲、利索維斯獸、霸王龍、巨齒鯊、袋狼,以及人類保護地球生物棲息地和多樣性的典型成果——海南長臂猿。
看過達爾文《物種起源》這本書的小讀者一定不會忘記,達爾文將生物之間的親緣關(guān)系用一株大樹,即“生命之樹”來表示:綠色生芽的小枝代表現(xiàn)存的物種,而往年生出的枝條以及枯萎、折落的枝葉則代表先后滅絕的物種。達爾文根據(jù)生物演化論確信,已滅絕了的生物物種總數(shù)大大超過了現(xiàn)生物種的總數(shù)。
經(jīng)過數(shù)代古生物學家的努力,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許多滅絕生物的化石物種,證實了達爾文預(yù)見的正確性。根據(jù)科學家初步估計顯示:目前存在于地球上的繽紛多姿的生物多樣性,在地球歷史上只不過是九牛一毛,即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生物物種,99%以上都已經(jīng)滅絕了!正如本系列《生物大滅絕·利索維斯獸》一冊開頭的引語所說:“滅絕是規(guī)律,存活是意外。”本·加羅德寫道:“就滅絕而言……它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它在適當?shù)臅r間,以適當?shù)某潭劝l(fā)生,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助推了演化。”苗德歲說:“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就沒有哺乳動物的興起;沒有尼安德特人的滅絕,也沒有我們智人的今天。”
這套給孩子們看的書打破了學科界限,鏈接、貫通中小學科學、生物、地理等課程知識點,以BBC科普紀錄片的方式講解古生物和生態(tài)學知識,詳解化石的發(fā)現(xiàn)、分類、解剖、分布等,親切幽默,很接地氣,易理解,啟發(fā)孩子化身小小“化石獵人”,發(fā)現(xiàn)身邊的古生物。而且,每冊獨立敘事,均配有時間線、我要問專家等欄目,適合“帶一本書去逛古生物博物館”。
邊讀邊想
作者本·加羅德在該系列引言中說:“如果我們有機會拯救一個物種,使之免于滅絕的厄運,那么,我們首先就要了解滅絕本身。什么是滅絕?是什么導致了滅絕?當許多物種突然滅絕時,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讀這套系列叢書,無論是孩子還是他們的爸爸、媽媽都能獲得一些啟發(fā),進而將生命的度量衡從“人類時間”拓寬到“地球時間”,從物種的消亡去思考氣候變化導致的滅絕是地球生命演化歷史的常態(tài),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掌握相關(guān)的知識。因為,古生物的過去,很可能就是人類的未來,共同守護地球的未來,才能使生命之光永不熄滅。
作者選擇海南長臂猿作為本系列最后一冊的主角也值得小讀者想一想:海南長臂猿,是一個目前只有42只個體的物種,還能擺脫滅絕的命運嗎?要避免它遭此厄運,我們就要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它的棲息地,為瀕危物種的生存而盡力,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員。
- 2025-04-02讓健康與閱讀“童護”成長
- 2025-04-02最喜歡去的地方仍是書店
- 2025-04-02《外交官筆下的“一帶一路”》:筆尖絲路 心通萬里
- 2025-03-31飯碗里滿滿的生存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