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與時間賽跑 科技助力古籍“藏”與“用”
記者 王 彬
古籍凝結著祖先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精神與創(chuàng)造力的歷史見證。保護好古籍,挖掘好古籍的文化內涵,對傳承中華文脈意義重大。
穿越漫漫的歷史長河,褪色、脆化甚至腐蝕是許多古籍不得不面對的“命運”。且不論修復趕不上古籍老化的速度,即便是保存下來的古籍,也多因內容晦澀、難解難辨而長期“沉睡”于館舍中,普通讀者一般難睹其容。如何讓古籍“醒過來”,與現代讀者產生互動?科技是一雙智慧的翅膀。

近年來,以各級圖書館為主體,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古籍保護與智慧化服務,在保護古籍盡量免遭自然和人為破壞、延長其保存期限和壽命的基礎上,運用新技術開發(fā)古籍保護新模式,并通過古籍數字化專項研究、古籍數字化展示等方式,讓古籍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截至2024年9月,“中華古籍資源庫”在線發(fā)布古籍影像資源超10.5萬部(件)。
古籍保護和整理是第一步,要提高活化程度,需要解決古籍數據“存不住、讀不懂、用不了、傳不開”等問題。
國家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圖書館聚焦智能化、個性化服務方向,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前沿技術,集成智能工具,嘗試提供古籍文白翻譯、提問式檢索、智能推薦、圖譜可視化、文本分析、知識科普等服務,讓讀者在閱覽全文影像的同時,享受專業(yè)文獻著錄和內容標注服務。
有沒有辦法從古籍中讀出歷史關聯(lián)或作者喜好?由上海圖書館開發(fā)的中文古籍聯(lián)合目錄及循證平臺回答了這個問題。目前,該平臺收錄了1400余家機構的古籍館藏目錄,匯聚了不同來源的古籍循證研究數據上百萬條,并提供古籍書目數據查詢和全文影像閱覽服務。讀者通過大數據能發(fā)現古籍之間的關聯(lián),解答“哪位古人最愛批校題跋”“這位作者最關注誰的作品”等個性化問題。
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介紹,平臺從文本識別、數據生成、數字編撰、知識圖譜構建、自然語言檢索、智能問答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建設數字人文服務體系。“我們正在思考和謀劃打造中國古籍聯(lián)盟鏈,利用區(qū)塊鏈技術,提供權威的古籍書目及相關數據,保護古籍全文及其相關資源,打通古籍聯(lián)盟鏈的確權查詢、鏈接獲取乃至文獻標注等各類服務,希望與更多力量共同探索古籍資源保護和智慧化服務的新模式。”陳超說。
與全民閱讀工作相結合,是對延展古籍智慧化服務范圍的一大探索。
在江蘇南京,許多讀者通過體驗“食光機”感受古籍的魅力。這項由南京圖書館推出的服務,將清代文學家袁枚著作《隨園食單》中的美食記載“翻譯”成令人垂涎的菜肴,黃魚和咸蛋黃炒成的“假蟹”,豆腐、蝦米和小蔥煎制成的“蔣侍郎豆腐”……從美食出發(fā),讀者進入了南京圖書館館藏古籍的世界,分享古籍背后的故事,與古籍“親近起來”。
南京圖書館館長陳軍認為,強化古籍與讀者的互動不僅要靠館辦趣味活動,還要加強圖書館外專業(yè)人才與圖書館閱讀推廣等工作的緊密互動,特別是吸引高校專家參與,加強古籍研究和推廣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
應用新技術使古籍實現可視化、互動化以達到更好的服務效果,是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浩的研究重點。他認為,圖像化和文本化是活化古籍必經的兩個步驟。“把一本古籍從紙頁‘搬’到網頁,并不是掃描一下那么簡單,而是要經過識別、排序、校對、結構整理、標點、實體識別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機器自動識別后,還要有專人進行結果復查,盡可能精細化處理內容。”在與各地圖書館深度合作的過程中,他愈發(fā)感到,進一步提升古籍識別的準確率需要業(yè)界付諸持久努力。“我們正在吸引古籍愛好者、研究者,以眾包校對、協(xié)同審核等形式,推動古籍整理項目和數據庫建設,建設‘古籍圖像上傳—文本校對整理—標記—文本輸出’的全流程系統(tǒng)。”楊浩說。
深耕智慧圖書館相關技術應用的漢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模型研發(fā)中心產品總監(jiān)黃巖巖認為,通過大模型等智能技術自動生成古籍信息,提高人工審核效率,再通過人工復核對數據進行評分,優(yōu)化大模型,這是雙向驅動的良性循環(huán)機制。“我們要面向專業(yè)領域開發(fā)大模型,基于圖書館本身已建成的詞表知識庫和知識圖譜,最大程度減少大模型自身生成內容的‘幻覺’,最終鍛煉出應對古籍查詢、管理、數據流通、知識庫建設等復雜場景的能力。”黃巖巖說。
“古籍保護具備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技術條件、版權條件、存藏條件,堪稱‘萬事俱備’。我們要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古籍煥發(fā)新生機的‘東風’。”一位業(yè)界專家認為,以古籍智慧化整理和服務為突破口,一方面能有力推動我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一方面有助于平衡古籍“藏”與“用”的關系,拓展古籍研究深度,提高古籍傳播廣度,讓古籍保護與活化能“與時間賽跑”。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