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講物說詞話歷史——《一詞一世界》創(chuàng)作手記
我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通史”展廳(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前身)講解文物時,有時會涉及一些公眾耳熟能詳的名詞,將其來源或本義與文物聯系在一起后,大家恍然大悟,在增加知識的同時也由衷感嘆詞語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如由貝幣引出“寶貝”、由青銅器鑄造引出“模范”、由度量衡器引出“衡量”或“權衡”。然而,受講解內容和時間的限制,我無法對文物涉及的名詞充分展開,只能點到為止,一些觀眾覺得意猶未盡,往往在講解結束后,找我就一些詞語的生成、使用、變化以及衍生的故事進行探討。大家探求傳統文化知識的熱情使我深為感動,于是萌生了一個想法:何不結合考古發(fā)掘、文物知識和歷史典故,將這些詞語做進一步的挖掘、梳理,既說明一個詞是怎么產生的,又自然導出和它緊密相關的文物、歷史知識,就像微縮景觀小中見大一樣,通過一個詞,講出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這就是《一詞一世界》的由來。
常言道,說著容易做著難。把一個詞講明白,看上去只有幾千字,卻往往要花費一個星期才能完稿,究竟是什么原因?
首先是選詞有難度。因是立足文物講詞語,即講物說詞,講的都應該是與文物有關的詞語,從海量詞語中選取合適的并非易事。另外,為了增加可讀性,還要盡量選取那些衍生了新含義,甚至跟原義有巨大差異的詞,如“城市”“矛盾”“大駕”“計較”等,這就更增加了選詞的難度。因此選詞耗費了不少時間。
其次是涉及的知識領域非常廣泛,如建筑、冶金、紡織、農耕、釀造、天文、體育、繪畫等,是實實在在的知識小百科。然而,其中不少知識,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缺乏積累??墒羌热灰v,就不能有半點含糊。我堅信“勤能補拙”,一字一句認真推敲,為了弄清楚一個細節(jié),常常翻書、查閱考古發(fā)掘報告到深夜。向行家求教更是必不可少,寫“琢磨”這個詞時,我三番五次就琢玉的工具和操作方法,請教當代制玉大師,甚至到現場考察;寫“犧牲”這個詞時,我向天壇公園原總工程師討教祭祀的規(guī)章制度。
還有一點更增加了寫作的難度。啟功先生為北京師范大學題寫的校訓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人師”既要授業(yè),又要傳道。本著這種精神,我在講解每個詞的時候,除了介紹相關文物知識、人物故事、歷史典故,還會注意“立德”的問題。同時,行文要自然、順理成章,恰當地融入這方面的內容,而不能生拉硬扯,人為拔高。比如講“規(guī)矩”,提醒讀者在社會上要依照一定的規(guī)則行動,守法不逾矩;講“火候”,從工匠們的技藝,引申出熟能生巧的道理。更多的內容則是通過講述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通過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讓讀者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詞一世界》在整體設計時,還考慮了詞語之間的關聯性,力求有系統性,有條理。在篇目的排布上,將相近的詞語盡量放在一起,如涉及古代軍事的“符合”“干戈”等,政治方面的“冠冕”“犧牲”等,農業(yè)生產方面的“耕耘”“五谷”等,手工業(yè)制造方面的“成績”“鍍金”等。配合文字,書中還有大量精心繪制的插圖,提高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希望小讀者能從中領略到漢字之美、文物之美。
?。ㄗ髡呦翟袊鴼v史博物館群工部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代講解員)
- 2024-08-09時代的真理和良心——重讀馬克思
- 2024-08-07《醫(yī)門法律》:辨析醫(yī)之過 涵養(yǎng)醫(yī)之德
- 2024-07-31以空間意象拓展精神視野——讀長篇小說《登春臺》
- 2024-07-26漫談“馬克思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