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90年代,那個時候,我們這個地方農(nóng)作物種植主要是小麥、玉米。
我們家種植20多畝小麥,麥子剛剛上了面,我們就開始打掃糧食房子。糧食房子就是專門存放糧食的地方,我們家的糧食房子地坪是混凝土打的,上面是紅磚砌成寬兩米、高一米五的方格子。房子里面還是有不少鼠洞,我們和上水泥把洞口用水泥糊平,防止老鼠糟蹋糧食。
離家不遠處那一塊麥地,里面種的小麥是早熟品種,比一般品種早熟十天左右,就是產(chǎn)量有些低。這塊地大約有二畝。我們把麥子割掉,碼到埂邊上。等雨下罷后,套上一對牛,后面拉著石頭磙子,在地里左三場右四場,用磙子將地碾平、碾實。再用鐵锨鏟去麥茬子,掃凈就可以在地里打場了。
村里人們經(jīng)常說,人老一年,田黃一日。有些人家,打麥場還沒有安好,麥子就黃了。就匆匆忙忙先收麥再按場。
那個時候,我剛剛高中畢業(yè),我們家里收麥子,可以說是全家人全部上陣。收麥是農(nóng)活中又苦又累的活,也是農(nóng)民最苦的日子。有的麥子品種要早些收割,這些品種麥穗兒松,一陣風吹來,麥粒兒就落在地上。遇上陰雨天氣,麥穗子都長出了小芽芽。為了避免成熟的麥子因收割不及時受損,一家人起五更,睡半夜,冒風雨頂烈日,開始收割麥子。早晨,我們四點就起,這個時候的麥穗子有露水,麥稈子能接在一起,用鐮刀把麥子割下來,放在上面,割好一個,捆好一個,再十個一堆碼在地里,麥穗子朝陽。先放四個、上面放三個、上面再放兩個、上面再放一個。這樣碼在地里,下雨時雨水就在麥穗上淋得少。到了上午11點左右,就割不成了,一碰麥穗兒麥粒就往下掉,我們才回家吃飯。
那時候,我們這個地方是兩茬田,麥子割掉,把麥捆子拉到場上,還要在地里種蕎麥、油菜、豌豆、苜蓿等。中午歇息一會,就套著牛車到麥地里拉麥子,那時候的牛讓人調(diào)教得像人一樣聽話,牛拉著車站在地里,一個人站在車上,一個人用田叉子將麥捆子遞上車去,車上的人把麥捆挨住碼在一起。
我們把麥捆子拉到場上,在場邊碼成一個大垛,在地里種完了秋田(蕎麥、油菜),才開始打場。早晨,用拉拉車把麥捆子擺在場上,用鐮刀將麥捆子割開,把麥稈子攤在地上。讓太陽繼續(xù)曬,曬得干干的,然后再套上牛拉的石頭磙子左三場右四場地碾壓,經(jīng)過反復地碾壓,麥穗兒和麥粒就分離出來。牛拉著磙子在前面走,人在后面走,碾頭場大約要三個小時。牛拉到后院里吃草,人就開始用叉把上面的麥稈子挑出去,把下面沒有碾盡的麥穗兒翻起來再曬一曬。場上干活的人都來幫忙,干完自家再干他家的,大家互相幫忙。曬上一個多小時,牛也吃飽了,拉出來再套上,后面依舊挑著磙子,牛有些不情愿,也沒有辦法。碾最后一場需要兩個小時。我們用叉將麥子的顆粒和麥稈分離,用掃帚把麥粒掃成大堆。
我們周圍有八戶人家,我們把場起完,有時到晚上十點多了,大家累得一步都不想走了,飯都不想吃,坐在那兒就想睡覺。晚上要是有風,還要起來揚場,天亮前,把揚盡的麥子用化肥袋子拉到屋里,再把麥秸稈拉到場邊周圍。然后再開始拉麥捆,打場,揚場。這樣的日子需要二十多天。
隨著經(jīng)濟的好轉(zhuǎn),我們家買了拖拉機、買上了風扇、大石磙子,拉麥子也不用牛了,打場也不套馬和騾子了,尤其是揚場也不在那兒等風了,種麥子的勞動強度也減輕了許多。幾年后,我們村里改變種植模式,開始種植帶田,多數(shù)人家種植小麥帶玉米,小麥帶黃豆,一畝地比大田多收一百多元。我們家也種帶田,種了二十多畝小麥帶玉米,那一年是最苦的一年,將麥子割好捆好,一天割麥,晚上一家人從玉米溝里背麥子捆子,一次背兩捆,將麥捆子背到地頭碼好。有時,一塊地背完就到晚上12時許了。第二天,天不亮,又起來割麥子?,F(xiàn)在再想起來,真的不容易,二十多畝的麥捆子都是一個一個背到地頭的。
雖然收麥是很辛苦的農(nóng)活,麥子收完后,看到糧食房子里一大堆黃燦燦的小麥子,心里感到很實在,真是,家里有糧,心里不慌。
2000年以后,我們村里改變傳統(tǒng)的種植模式,開始種植制種玉米,制種玉米經(jīng)濟效益比種麥子好,比種麥子花工也少,麥子慢慢就沒人種了。那些叉、木掀、風扇等都不見了。
前些日子,我去民樂,看見整片的麥子,我站在麥子前,輕輕撫摸著麥穗感到很親切。父親種了一輩子麥子,我也種了十幾年麥子,雖然種麥子辛苦,但種麥、收麥、磨麥這些辛苦的過程也是快樂的難忘的。
□王 強
- 2023-07-31查干湖賞荷
- 2023-07-31《治大國若烹小鮮:引領(lǐng)新時代的36個妙喻》新書首發(fā)
- 2023-07-31作家劉海棲新作《游泳》以兒童視覺呈現(xiàn)生動泉城自然人文景觀
- 2023-07-31《在北方》:聚焦華人女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