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講杜詩第十一講在阿來書房舉行。
一千多年前,有一個人在人群中找不到知音,他把一棵高大的樹當成知己。有一天這棵樹被暴風雨吹倒了,他很傷心,并用詩記錄和表達自己。這個人就是杜甫。杜甫的這些詩流傳后世,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感受到他這種心境。
2月18日下午,由川觀新聞、封面新聞、上行文化主辦的阿來講座“杜甫成都詩”系列,在阿來書房成功舉行了第十一講。隨著講題的深入,我們也跟著阿來開始感受杜甫筆下的秋天,以及他蕭瑟的心境。
本場講座,阿來以“秋風起兮意飛揚”為主題,重點講述了《高柟》《柟樹為風雨所拔嘆》《枯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4首杜詩。他一如既往,先逐字逐句分析詩句,賞析里面的“用典”等藝術(shù)手法,并佐以歷史文獻和文字考據(jù),分析了杜詩中可以窺見的唐代成都的風物、氣候特征等。此外,阿來還特別分析了杜甫的家世淵源,人詩互證,以詩證詩,讓人更深入了解杜甫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相關(guān)人文知識。
從一場暴風雨開始的“托物寄意”
“柟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近根開藥欄,接葉制茅亭。”最先賞析的是《高柟》,這首詩很寫實,并沒有驚人之語,但阿來特別將其放在首位,“從這首詩里看到可貴的自然主義精神,這在今天依然能給文學寫作者啟發(fā)。”
杜甫喜歡這棵高大的柟樹,樹蔭很大很密,他有時候喝醉了會在樹下小憩。風吹動樹葉發(fā)出的聲音,樹木的芬芳,會讓酒醒得很快。“落景陰猶合,微風韻可聽。尋常絕醉困,臥此片時醒。”阿來現(xiàn)在經(jīng)常去杜甫草堂博物館,有時候跟相關(guān)負責人交流時,他會有一些想象,“一些恢復成都杜甫草堂當年景象的想象。比如藥欄、柟樹,再恢復起來會是怎樣的”。
《柟樹為風雨所拔嘆》與《高柟》是彼此呼應(yīng)的。里面再次提到這棵柟樹“滄波老樹性所愛,浦上童童一青蓋。野客頻留懼雪霜,行人不過聽竽籟”。然而,就是這棵讓杜甫和路人都很喜愛的樹,被一場暴風雨吹倒了。“東南飄風動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氣。干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
阿來說,這些詩首先表現(xiàn)的當然是杜甫對樹木、自然的熱愛,然后也要意識到,杜甫不光是愛樹,他還是用“枯楠”比喻自己,感慨自己沒有遇到知音,“良工古昔少,識者出涕淚。”
杜甫的詩多被認為“史”,“首先是他的個人史。很寫實的筆法,現(xiàn)實主義風格。”阿來說,“但我們也要意識到,杜甫不光是在寫物,他還是在寫自己。他把自己當成這棵老樹。這棵老樹與大自然搏斗,杜甫也是跟自己的逆境搏斗。”
由此,阿來談到文學上的一個常見現(xiàn)象——詠物詩中的“托物寄意”。詠物詩是托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客體的詠嘆體現(xiàn)主觀的情感或思想。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使所詠的客觀對象與作者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合二為一,是物亦是人,物背后其實是人的形象。
他的使命是記錄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
那場暴風雨不光拔出了杜甫非常喜歡的草堂前那棵高柟,還對杜甫生活的草堂造成很大的傷害。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詳細進行了記錄。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屋漏偏逢連夜雨,再加上世事艱難的憂心,讓杜甫一度感到崩潰。“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但杜甫還是超越了自身境況,以更大的胸懷,發(fā)出感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盡管這場暴風雨給杜甫帶來了痛苦,但不得不說,也正是這場暴風雨,給文學史留下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的知名度非常高,很多人都能背誦。
當時杜甫的處境很艱難,他怎么還有心情寫詩?。?ldquo;而且不像現(xiàn)在,寫首詩記錄自己,發(fā)在網(wǎng)上很快得到點贊,當時他寫詩不能很快就有機會被人看到。”阿來由此提到一個概念——“使命感”,“自古杰出人物都是有使命感的,像司馬遷、杜甫都是有使命感的人。他用詩記錄下自己喜歡的一棵樹、自己的理想和寄托,因為他認識自己的使命所在——記錄自己的經(jīng)驗、自己的所思所感。”
從“士族”概念更容易理解杜甫
從杜詩中我們知道,杜甫到成都建草堂,跟當?shù)氐挠H友要了不少物資。有人或許會問:流離失所的杜甫,為何自己不會像普通百姓那樣,親自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
阿來此次特別講述了杜甫的家世,對當時的士族制度進行了一些科普。如果大家對這些有所認識與理解,并具備對歷史“同情之理解”的眼光,就可以更好地思考、回答這個問題。
杜甫的十五世祖任東漢河東太守,十四世祖是魏幽州刺史。讓杜甫最自豪的是十三世祖杜預——晉朝鎮(zhèn)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是晉滅東吳的主帥之一,封當陽縣侯。此人還是著名學者,著有《晉律》和《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十二世祖是晉涼州刺史,十一世祖是晉西海太守,十世祖任魏興太守,八世祖是齊司徒右長史,七世祖是梁邊城太守,六世祖是北周硤州刺史,五世祖是隋獲嘉縣令,四世祖是唐監(jiān)察御史、鞏縣令。杜家自此遷居鞏縣。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修文館直學士,膳部員外郎,初唐著名詩人,對律詩的形成頗有貢獻。杜審言在《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中寫道:“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zhuǎn)綠蘋。忽聞歌古調(diào),歸思欲沾巾。”杜甫的父親杜閑,兗州司馬,奉天令。杜甫的舅氏崔家也是北朝望族。
儒家提倡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達則為天下計,窮則守以孝悌忠義。在當時的社會中,相比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士族是受到優(yōu)待的。這一點從杜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也得到印證,“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杜甫,在洛陽首陽山下有祖塋和祖業(yè)。因為安史之亂,杜甫失去了這份祖業(yè)。但即使如此,杜甫依然是士族中的一員。哪怕他到處流浪,墮入饑寒交迫之境,成為一個寒士,但寒士也是士族。
- 2023-02-23一部“百鳥衣”研究的“百科全書”
- 2023-02-23赤水河的春風里,見證文學力量——川觀文學獎(2021年度)頒獎典禮側(cè)記
- 2023-02-23《浸潤與融通——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的故事》叢書出版發(fā)行
- 2023-02-23與命運抗爭——讀長篇小說《莽林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