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曾出現(xiàn)過多少種著作?數(shù)千萬,還是上億?難以計數(shù)。無數(shù)書籍湮沒在歷史塵埃中,也有一些書,被反復閱讀,被傳播再版,傳承有序、超越時空。它們是否擁有共通的密碼?
近日在線上舉行的“世界圖書生命指數(shù)學術研討會”上,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主任何明星代表研究團隊提出了圖書生命概念。
圖書生命包含了圖書的市場壽命,但含義更寬泛,指圖書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產品,在不同語言文化區(qū)存在的時間、在不同民族國家的使用壽命、在不同時代的文化閱讀價值。
何明星牽頭進行的“世界圖書生命研究”,以再版次數(shù)為核心數(shù)據(jù),梳理出1920年—2020年這100年間再版500次以上的圖書共511種,并結合作者國籍梳理,構成世界圖書生命指數(shù)。
100年再版500次,相當于一年再版5次,從圖書服務于人類精神生活的角度看,這些生命力旺盛的長銷書,堪稱經典中的“元典”。
以《先知》為例,研究團隊依據(jù)OCLC數(shù)據(jù)庫檢索,發(fā)現(xiàn)其再版929次,是所有上榜圖書中最高的。黎巴嫩作家紀伯倫在這部用英文寫作的散文詩集中,以先知名義和詩意語言探討了愛、美與生命等永恒的話題。
511本書有的耳熟能詳,如《神曲》《伊利亞特》《君主論》《道德經》《論語》《詩經》《孫子兵法》以及莎士比亞戲劇作品;有的則出人意料,《愛麗絲夢游仙境》《匹諾曹》等兒童文學位置頗高。
圖書生命研究第一次用量化方式,給出了被各歷史時期、各國家民族不斷再版、翻譯和閱讀的世界圖書經典特質——以人類為中心的普遍性、適應精神生活的多元化、生產傳承過程的包容性。
研究發(fā)現(xiàn),近200年來西方出版業(yè)的日益資本化壟斷,窒息了其文化生產,反而難以出現(xiàn)再版次數(shù)較高的經典圖書。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強調立言不朽,將著述與個人的生命意義結合,追求內容的個性化、差異化、獨創(chuàng)性,有助于矯正以銷售數(shù)量衡量圖書價值的弊端。圖書服務于人類精神生活、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承,才是世界出版業(yè)發(fā)展的第一目標。這也是圖書生命研究對當下國際出版業(yè)發(fā)展模式的一種“中國闡釋”。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院長袁軍指出,我們不缺目標、方向和框架,需要的是基礎性的工作。目前圖書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該課題通過客觀、可稽核的數(shù)據(jù)對傳播效果進行定量研究,很有價值,和之前的“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有異曲同工之妙。
與會專家除對量化方向肯定外,也提出應充分考慮作品問世時間長度這個因素,突出“當代影響”這個概念;因沒有書號(即ISBN號),使得《圣經》等一些宗教典籍未能入榜是否合理;目前入榜圖書多為文學類,有價值的學術類圖書可否另榜統(tǒng)計;互聯(lián)網數(shù)字出版時代需對“再版”定義重新界定等。
圖書的經典傳承史,是人類思想、情感、道德等精神的成長史,也是不同文化的融合發(fā)展史,經典因此構成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在運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重新梳理世界經典圖書方面,該研究做出了有益探索。張稚丹
- 2022-10-21守護好古籍里的中國
- 2022-10-21第74屆法蘭克福書展開幕
- 2022-10-20國家新聞出版署發(fā)布印制質量安全風險警示信息
- 2022-10-20甘肅整理挖掘敦煌書法文化 “以書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