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芽国产亚洲欧美日综合色韩,婷婷五月不卡综合,wwwwxxxx亚洲欧洲在线观看,亚洲av图片在线观看,成年日本小美女黄色网站天天干,国产美女不卡自在线拍,久久本道综合久久伊人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wǎng) >> 書香隴原 >> 要聞

作家阿來:為什么文學最重要的還是語言?

22-10-12 10:34 來源: 中新網(wǎng) 編輯:張?zhí)m琴

  中新社成都10月9日電 題:作家阿來:為什么文學最重要的還是語言?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1982年,詩歌《豐收之夜》在《新草地》第2期發(fā)表,這是作家阿來發(fā)表的第一篇文學作品。

  今年是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第四十年。四十年來,這位從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走出的藏族作家筆耕不輟,在《塵埃落定》回顧土司制度的興衰,《蘑菇圈》反思人類與高原生態(tài)的關系,《云中記》書寫汶川特大地震的創(chuàng)傷與救贖,其作品被大量譯介到西方,并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重量級文學獎項。

  根據(jù)著名作家阿來30萬字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大型話劇《塵埃落定》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郭俊鋒 攝

  西方的寫作經驗對中國當代作家?guī)硎裁从绊??為什么阿來在北京大學公開表示“那些來自于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的寫作經驗,最后都必須以中國的文字來呈現(xiàn)”?近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阿來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日常生活中很難見到甲骨文,為什么當代中國還有那么多人愿意學習、了解甲骨文?

  阿來:如果將文明比作大河,那么研究甲骨文就是在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人只有創(chuàng)立文字,才能給認識的萬物命名,命名以后進行總結、歸納。我們講認識世界,建立關于這個世界的觀念,建立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思想體系和知識體系,都是從這里發(fā)源的。

  所以看到大江大河,不光要看到它匯入大海的那一瞬間,應該對更多的源頭感興趣。

  天津一文創(chuàng)空間舉辦甲骨文創(chuàng)意展,吸引不少參觀者前來感受甲骨文演變成當代中國漢字的歷程。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西方寫作經驗對中國當代作家?guī)硎裁从绊懀磕鸀楹握J為文學最重要還是語言,并在北大公開表示“那些來自于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的寫作經驗,最后都必須以中國的文字來呈現(xiàn)”?

  阿來:中國有一段時間,尤其是“文革”前后,人們對世界是封閉的,但在這期間世界不光科學技術在發(fā)展,文藝的觀念也在發(fā)展,小說新的表現(xiàn)方式、新的思想也在產生。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把文化的藩籬拆除。我們這一代人通過閱讀世界上的文學作品,接觸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新的思想、新的表達方式或是新的藝術流派。這些作品確實帶來很多啟發(fā),我們是在這種啟發(fā)、這種沖擊下開始寫作。

  但后來,我們迅速認識到,所有東西都要“在地化”,因為講的是中國故事、中國經驗,背后有中國人的情感,這種東西如果完全用一種翻譯腔來講,恐怕就會存在一定問題。就是我們要表達的事物、認知、情感,跟洋腔洋調之間有一個不協(xié)調的問題。

  中國經驗、中國故事,最終還是要用中文來講。過去我們很多時候注意西方的經驗,注意世界的經驗,但是怎么把它融入我們這種語言當中來,確實中間有一個復雜的轉換過程。所以需要在打開眼界以后,面向世界以后,回歸本源。對作家或者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講都是如此,回歸本源,要立足在中國文字的基礎上。

  重慶市民走進鐘書閣書店享受愜意的閱讀時光。何蓬磊 攝

  其實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轉化”的經驗。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有一個大師翻譯佛經的時代。大師將古代印度人用梵語講述的佛經最后完全中國化??渴裁矗靠吭诜g的過程中,讓它最大程度的契合中國的文字和語言,這中間是要下大功夫的。

  從東漢末年開始,一直到唐朝,中國人用了好幾百年時間才完成了這樣一個佛教中國化的過程。而佛教中國化根本核心就是怎么把那種來自外面的思想,來自異域的世界觀,用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做最恰當?shù)谋磉_。

  今天我們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怎么用這種語言來吸收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成果,這從科學、政治到文化、藝術都是一個重要課題。文學主要是通過修辭、語言作為最基本工具來進行表達,因此文學家更有責任在這個地方先知先覺,在這個地方率先嘗試。這個時候不應該關起門說“西方那個不重要”,而是“怎么把它中國化更重要”。

  中國化的經驗從哪里來?中國有自己的一部文學史,從詩經、楚辭開始,唐詩宋詞一路下來,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審美經驗,來表達中國人的事物、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觀念。這個時候,對本國語言文字的研究,對其表現(xiàn)力的提升,就成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演員在湖南長沙舉辦的一場幻彩光影秀上吟誦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東西方文學有何異同?中國文學擁有悠久的歷史,但豐富的語言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詩歌和散文里,敘事文學的語言相對比較薄弱。這些差異出現(xiàn)的背后,有什么原因?

  阿來:東西方文學最大相同之處就是表現(xiàn)人。文學的核心是人,人的意志,人的情感,過去古典文學就講得很清楚,詩言志,詩言情。詩是和情感發(fā)生關系,因為情感的動蕩而產生,而不僅是主觀的一個觀點。哲學家有觀點、歷史學家有觀點,但他們更多是基于理性的表達,但文學是從抒情開始,從情感的動蕩開始的。

  西方的敘事文學比較發(fā)達,但相對而言,他們的詩歌就不如中國。而中國語言表達的豐富主要在詩歌和散文里有所體現(xiàn),所以不少中國小說家讀外國文學比較多。

  我們身處全球化的時代,如果經濟全球化是后來才開始的,那么文化的全球化其實從五四運動就已開始。他們有什么長處我們就學他們,所以讀外國小說多一點。同樣,近代以來,也有很多外國詩人向中國學習詩歌,尤其是唐以來的詩歌。因為文化正是這樣一個互相借鑒、交流,然后豐富的過程。

  第32屆香港書展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攤位內擺放大量書籍供市民挑選。李志華 攝

  中新社記者:您的《塵埃落定》《蘑菇圈》《云中記》等作品都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您在東西方的讀者群體有什么相同點,他們對文學作品關注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阿來:詩言情,這個詩并不單指詩歌,從某種程度來說泛指一切文藝類作品。文學作品是靠情感打動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看《簡·愛》,小說也好電影也好,一開始英國人住的房子和我們不一樣,穿的衣服和中國古典服飾也不一樣,我們會看到一些文化差異,但這些都不重要,最后使你陷入這個作品中,把你深深吸引的,其實就是他們的愛情。這一點東西方是一樣的,愛情的起起落落才是最后真正把人抓住的東西。

  2016年2月19日,阿來參加2016臺北書展活動,出席書展新書《蘑菇圈》發(fā)表會。陳悅 攝

  所以東西方讀者對文學的關注還是以情感為第一,當然這并不是說作品里交代的另外一些文化場景和元素不重要。如果說進入文學史的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對人情感的豐富,對人健全思想的構建作用。(完)

  受訪者簡介:

  阿來。張浪 攝

  阿來,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壩藏區(qū)的馬爾康縣,畢業(yè)于馬爾康師范學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志主編、總編和社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少數(shù)民族文學委員會主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機村史詩》(六部曲)《格薩爾王》《瞻對》《云中記》,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長篇散文《大地的階梯》《草木的理想國》等。 2000年,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9年,《機村史詩》六部曲獲得“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獎”;2018年,《蘑菇圈》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2019年《云中記》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

  中新社成都10月9日電 題:作家阿來:為什么文學最重要的還是語言?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1982年,詩歌《豐收之夜》在《新草地》第2期發(fā)表,這是作家阿來發(fā)表的第一篇文學作品。

  今年是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第四十年。四十年來,這位從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走出的藏族作家筆耕不輟,在《塵埃落定》回顧土司制度的興衰,《蘑菇圈》反思人類與高原生態(tài)的關系,《云中記》書寫汶川特大地震的創(chuàng)傷與救贖,其作品被大量譯介到西方,并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重量級文學獎項。

  根據(jù)著名作家阿來30萬字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大型話劇《塵埃落定》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郭俊鋒 攝

  西方的寫作經驗對中國當代作家?guī)硎裁从绊懀繛槭裁窗碓诒本┐髮W公開表示“那些來自于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的寫作經驗,最后都必須以中國的文字來呈現(xiàn)”?近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阿來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日常生活中很難見到甲骨文,為什么當代中國還有那么多人愿意學習、了解甲骨文?

  阿來:如果將文明比作大河,那么研究甲骨文就是在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人只有創(chuàng)立文字,才能給認識的萬物命名,命名以后進行總結、歸納。我們講認識世界,建立關于這個世界的觀念,建立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思想體系和知識體系,都是從這里發(fā)源的。

  所以看到大江大河,不光要看到它匯入大海的那一瞬間,應該對更多的源頭感興趣。

  天津一文創(chuàng)空間舉辦甲骨文創(chuàng)意展,吸引不少參觀者前來感受甲骨文演變成當代中國漢字的歷程。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西方寫作經驗對中國當代作家?guī)硎裁从绊??您為何認為文學最重要還是語言,并在北大公開表示“那些來自于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的寫作經驗,最后都必須以中國的文字來呈現(xiàn)”?

  阿來:中國有一段時間,尤其是“文革”前后,人們對世界是封閉的,但在這期間世界不光科學技術在發(fā)展,文藝的觀念也在發(fā)展,小說新的表現(xiàn)方式、新的思想也在產生。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把文化的藩籬拆除。我們這一代人通過閱讀世界上的文學作品,接觸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新的思想、新的表達方式或是新的藝術流派。這些作品確實帶來很多啟發(fā),我們是在這種啟發(fā)、這種沖擊下開始寫作。

  但后來,我們迅速認識到,所有東西都要“在地化”,因為講的是中國故事、中國經驗,背后有中國人的情感,這種東西如果完全用一種翻譯腔來講,恐怕就會存在一定問題。就是我們要表達的事物、認知、情感,跟洋腔洋調之間有一個不協(xié)調的問題。

  中國經驗、中國故事,最終還是要用中文來講。過去我們很多時候注意西方的經驗,注意世界的經驗,但是怎么把它融入我們這種語言當中來,確實中間有一個復雜的轉換過程。所以需要在打開眼界以后,面向世界以后,回歸本源。對作家或者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講都是如此,回歸本源,要立足在中國文字的基礎上。

  重慶市民走進鐘書閣書店享受愜意的閱讀時光。何蓬磊 攝

  其實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轉化”的經驗。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有一個大師翻譯佛經的時代。大師將古代印度人用梵語講述的佛經最后完全中國化??渴裁矗靠吭诜g的過程中,讓它最大程度的契合中國的文字和語言,這中間是要下大功夫的。

  從東漢末年開始,一直到唐朝,中國人用了好幾百年時間才完成了這樣一個佛教中國化的過程。而佛教中國化根本核心就是怎么把那種來自外面的思想,來自異域的世界觀,用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做最恰當?shù)谋磉_。

  今天我們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怎么用這種語言來吸收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成果,這從科學、政治到文化、藝術都是一個重要課題。文學主要是通過修辭、語言作為最基本工具來進行表達,因此文學家更有責任在這個地方先知先覺,在這個地方率先嘗試。這個時候不應該關起門說“西方那個不重要”,而是“怎么把它中國化更重要”。

  中國化的經驗從哪里來?中國有自己的一部文學史,從詩經、楚辭開始,唐詩宋詞一路下來,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審美經驗,來表達中國人的事物、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觀念。這個時候,對本國語言文字的研究,對其表現(xiàn)力的提升,就成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演員在湖南長沙舉辦的一場幻彩光影秀上吟誦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東西方文學有何異同?中國文學擁有悠久的歷史,但豐富的語言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詩歌和散文里,敘事文學的語言相對比較薄弱。這些差異出現(xiàn)的背后,有什么原因?

  阿來:東西方文學最大相同之處就是表現(xiàn)人。文學的核心是人,人的意志,人的情感,過去古典文學就講得很清楚,詩言志,詩言情。詩是和情感發(fā)生關系,因為情感的動蕩而產生,而不僅是主觀的一個觀點。哲學家有觀點、歷史學家有觀點,但他們更多是基于理性的表達,但文學是從抒情開始,從情感的動蕩開始的。

  西方的敘事文學比較發(fā)達,但相對而言,他們的詩歌就不如中國。而中國語言表達的豐富主要在詩歌和散文里有所體現(xiàn),所以不少中國小說家讀外國文學比較多。

  我們身處全球化的時代,如果經濟全球化是后來才開始的,那么文化的全球化其實從五四運動就已開始。他們有什么長處我們就學他們,所以讀外國小說多一點。同樣,近代以來,也有很多外國詩人向中國學習詩歌,尤其是唐以來的詩歌。因為文化正是這樣一個互相借鑒、交流,然后豐富的過程。

  第32屆香港書展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攤位內擺放大量書籍供市民挑選。李志華 攝

  中新社記者:您的《塵埃落定》《蘑菇圈》《云中記》等作品都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您在東西方的讀者群體有什么相同點,他們對文學作品關注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阿來:詩言情,這個詩并不單指詩歌,從某種程度來說泛指一切文藝類作品。文學作品是靠情感打動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看《簡·愛》,小說也好電影也好,一開始英國人住的房子和我們不一樣,穿的衣服和中國古典服飾也不一樣,我們會看到一些文化差異,但這些都不重要,最后使你陷入這個作品中,把你深深吸引的,其實就是他們的愛情。這一點東西方是一樣的,愛情的起起落落才是最后真正把人抓住的東西。

  2016年2月19日,阿來參加2016臺北書展活動,出席書展新書《蘑菇圈》發(fā)表會。陳悅 攝

  所以東西方讀者對文學的關注還是以情感為第一,當然這并不是說作品里交代的另外一些文化場景和元素不重要。如果說進入文學史的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對人情感的豐富,對人健全思想的構建作用。(完)

  受訪者簡介:

  阿來。張浪 攝

  阿來,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壩藏區(qū)的馬爾康縣,畢業(yè)于馬爾康師范學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志主編、總編和社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少數(shù)民族文學委員會主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機村史詩》(六部曲)《格薩爾王》《瞻對》《云中記》,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長篇散文《大地的階梯》《草木的理想國》等。 2000年,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9年,《機村史詩》六部曲獲得“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獎”;2018年,《蘑菇圈》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2019年《云中記》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

  中新社成都10月9日電 題:作家阿來:為什么文學最重要的還是語言?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1982年,詩歌《豐收之夜》在《新草地》第2期發(fā)表,這是作家阿來發(fā)表的第一篇文學作品。

  今年是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第四十年。四十年來,這位從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走出的藏族作家筆耕不輟,在《塵埃落定》回顧土司制度的興衰,《蘑菇圈》反思人類與高原生態(tài)的關系,《云中記》書寫汶川特大地震的創(chuàng)傷與救贖,其作品被大量譯介到西方,并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重量級文學獎項。

  根據(jù)著名作家阿來30萬字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大型話劇《塵埃落定》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郭俊鋒 攝

  西方的寫作經驗對中國當代作家?guī)硎裁从绊??為什么阿來在北京大學公開表示“那些來自于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的寫作經驗,最后都必須以中國的文字來呈現(xiàn)”?近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阿來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日常生活中很難見到甲骨文,為什么當代中國還有那么多人愿意學習、了解甲骨文?

  阿來:如果將文明比作大河,那么研究甲骨文就是在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人只有創(chuàng)立文字,才能給認識的萬物命名,命名以后進行總結、歸納。我們講認識世界,建立關于這個世界的觀念,建立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思想體系和知識體系,都是從這里發(fā)源的。

  所以看到大江大河,不光要看到它匯入大海的那一瞬間,應該對更多的源頭感興趣。

  天津一文創(chuàng)空間舉辦甲骨文創(chuàng)意展,吸引不少參觀者前來感受甲骨文演變成當代中國漢字的歷程。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西方寫作經驗對中國當代作家?guī)硎裁从绊??您為何認為文學最重要還是語言,并在北大公開表示“那些來自于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的寫作經驗,最后都必須以中國的文字來呈現(xiàn)”?

  阿來:中國有一段時間,尤其是“文革”前后,人們對世界是封閉的,但在這期間世界不光科學技術在發(fā)展,文藝的觀念也在發(fā)展,小說新的表現(xiàn)方式、新的思想也在產生。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把文化的藩籬拆除。我們這一代人通過閱讀世界上的文學作品,接觸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新的思想、新的表達方式或是新的藝術流派。這些作品確實帶來很多啟發(fā),我們是在這種啟發(fā)、這種沖擊下開始寫作。

  但后來,我們迅速認識到,所有東西都要“在地化”,因為講的是中國故事、中國經驗,背后有中國人的情感,這種東西如果完全用一種翻譯腔來講,恐怕就會存在一定問題。就是我們要表達的事物、認知、情感,跟洋腔洋調之間有一個不協(xié)調的問題。

  中國經驗、中國故事,最終還是要用中文來講。過去我們很多時候注意西方的經驗,注意世界的經驗,但是怎么把它融入我們這種語言當中來,確實中間有一個復雜的轉換過程。所以需要在打開眼界以后,面向世界以后,回歸本源。對作家或者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講都是如此,回歸本源,要立足在中國文字的基礎上。

  重慶市民走進鐘書閣書店享受愜意的閱讀時光。何蓬磊 攝

  其實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轉化”的經驗。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有一個大師翻譯佛經的時代。大師將古代印度人用梵語講述的佛經最后完全中國化??渴裁??靠在翻譯的過程中,讓它最大程度的契合中國的文字和語言,這中間是要下大功夫的。

  從東漢末年開始,一直到唐朝,中國人用了好幾百年時間才完成了這樣一個佛教中國化的過程。而佛教中國化根本核心就是怎么把那種來自外面的思想,來自異域的世界觀,用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做最恰當?shù)谋磉_。

  今天我們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怎么用這種語言來吸收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成果,這從科學、政治到文化、藝術都是一個重要課題。文學主要是通過修辭、語言作為最基本工具來進行表達,因此文學家更有責任在這個地方先知先覺,在這個地方率先嘗試。這個時候不應該關起門說“西方那個不重要”,而是“怎么把它中國化更重要”。

  中國化的經驗從哪里來?中國有自己的一部文學史,從詩經、楚辭開始,唐詩宋詞一路下來,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審美經驗,來表達中國人的事物、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觀念。這個時候,對本國語言文字的研究,對其表現(xiàn)力的提升,就成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演員在湖南長沙舉辦的一場幻彩光影秀上吟誦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東西方文學有何異同?中國文學擁有悠久的歷史,但豐富的語言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詩歌和散文里,敘事文學的語言相對比較薄弱。這些差異出現(xiàn)的背后,有什么原因?

  阿來:東西方文學最大相同之處就是表現(xiàn)人。文學的核心是人,人的意志,人的情感,過去古典文學就講得很清楚,詩言志,詩言情。詩是和情感發(fā)生關系,因為情感的動蕩而產生,而不僅是主觀的一個觀點。哲學家有觀點、歷史學家有觀點,但他們更多是基于理性的表達,但文學是從抒情開始,從情感的動蕩開始的。

  西方的敘事文學比較發(fā)達,但相對而言,他們的詩歌就不如中國。而中國語言表達的豐富主要在詩歌和散文里有所體現(xiàn),所以不少中國小說家讀外國文學比較多。

  我們身處全球化的時代,如果經濟全球化是后來才開始的,那么文化的全球化其實從五四運動就已開始。他們有什么長處我們就學他們,所以讀外國小說多一點。同樣,近代以來,也有很多外國詩人向中國學習詩歌,尤其是唐以來的詩歌。因為文化正是這樣一個互相借鑒、交流,然后豐富的過程。

  第32屆香港書展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攤位內擺放大量書籍供市民挑選。李志華 攝

  中新社記者:您的《塵埃落定》《蘑菇圈》《云中記》等作品都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您在東西方的讀者群體有什么相同點,他們對文學作品關注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阿來:詩言情,這個詩并不單指詩歌,從某種程度來說泛指一切文藝類作品。文學作品是靠情感打動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看《簡·愛》,小說也好電影也好,一開始英國人住的房子和我們不一樣,穿的衣服和中國古典服飾也不一樣,我們會看到一些文化差異,但這些都不重要,最后使你陷入這個作品中,把你深深吸引的,其實就是他們的愛情。這一點東西方是一樣的,愛情的起起落落才是最后真正把人抓住的東西。

  2016年2月19日,阿來參加2016臺北書展活動,出席書展新書《蘑菇圈》發(fā)表會。陳悅 攝

  所以東西方讀者對文學的關注還是以情感為第一,當然這并不是說作品里交代的另外一些文化場景和元素不重要。如果說進入文學史的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對人情感的豐富,對人健全思想的構建作用。(完)

  受訪者簡介:

  阿來。張浪 攝

  阿來,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壩藏區(qū)的馬爾康縣,畢業(yè)于馬爾康師范學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志主編、總編和社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少數(shù)民族文學委員會主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機村史詩》(六部曲)《格薩爾王》《瞻對》《云中記》,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長篇散文《大地的階梯》《草木的理想國》等。 2000年,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9年,《機村史詩》六部曲獲得“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獎”;2018年,《蘑菇圈》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2019年《云中記》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

  中新社成都10月9日電 題:作家阿來:為什么文學最重要的還是語言?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1982年,詩歌《豐收之夜》在《新草地》第2期發(fā)表,這是作家阿來發(fā)表的第一篇文學作品。

  今年是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第四十年。四十年來,這位從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走出的藏族作家筆耕不輟,在《塵埃落定》回顧土司制度的興衰,《蘑菇圈》反思人類與高原生態(tài)的關系,《云中記》書寫汶川特大地震的創(chuàng)傷與救贖,其作品被大量譯介到西方,并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重量級文學獎項。

  根據(jù)著名作家阿來30萬字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大型話劇《塵埃落定》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郭俊鋒 攝

  西方的寫作經驗對中國當代作家?guī)硎裁从绊??為什么阿來在北京大學公開表示“那些來自于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的寫作經驗,最后都必須以中國的文字來呈現(xiàn)”?近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阿來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日常生活中很難見到甲骨文,為什么當代中國還有那么多人愿意學習、了解甲骨文?

  阿來:如果將文明比作大河,那么研究甲骨文就是在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人只有創(chuàng)立文字,才能給認識的萬物命名,命名以后進行總結、歸納。我們講認識世界,建立關于這個世界的觀念,建立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思想體系和知識體系,都是從這里發(fā)源的。

  所以看到大江大河,不光要看到它匯入大海的那一瞬間,應該對更多的源頭感興趣。

  天津一文創(chuàng)空間舉辦甲骨文創(chuàng)意展,吸引不少參觀者前來感受甲骨文演變成當代中國漢字的歷程。佟郁 攝

  中新社記者:西方寫作經驗對中國當代作家?guī)硎裁从绊??您為何認為文學最重要還是語言,并在北大公開表示“那些來自于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的寫作經驗,最后都必須以中國的文字來呈現(xiàn)”?

  阿來:中國有一段時間,尤其是“文革”前后,人們對世界是封閉的,但在這期間世界不光科學技術在發(fā)展,文藝的觀念也在發(fā)展,小說新的表現(xiàn)方式、新的思想也在產生。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把文化的藩籬拆除。我們這一代人通過閱讀世界上的文學作品,接觸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新的思想、新的表達方式或是新的藝術流派。這些作品確實帶來很多啟發(fā),我們是在這種啟發(fā)、這種沖擊下開始寫作。

  但后來,我們迅速認識到,所有東西都要“在地化”,因為講的是中國故事、中國經驗,背后有中國人的情感,這種東西如果完全用一種翻譯腔來講,恐怕就會存在一定問題。就是我們要表達的事物、認知、情感,跟洋腔洋調之間有一個不協(xié)調的問題。

  中國經驗、中國故事,最終還是要用中文來講。過去我們很多時候注意西方的經驗,注意世界的經驗,但是怎么把它融入我們這種語言當中來,確實中間有一個復雜的轉換過程。所以需要在打開眼界以后,面向世界以后,回歸本源。對作家或者任何一個中國人來講都是如此,回歸本源,要立足在中國文字的基礎上。

  重慶市民走進鐘書閣書店享受愜意的閱讀時光。何蓬磊 攝

  其實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轉化”的經驗。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有一個大師翻譯佛經的時代。大師將古代印度人用梵語講述的佛經最后完全中國化。靠什么?靠在翻譯的過程中,讓它最大程度的契合中國的文字和語言,這中間是要下大功夫的。

  從東漢末年開始,一直到唐朝,中國人用了好幾百年時間才完成了這樣一個佛教中國化的過程。而佛教中國化根本核心就是怎么把那種來自外面的思想,來自異域的世界觀,用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做最恰當?shù)谋磉_。

  今天我們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怎么用這種語言來吸收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成果,這從科學、政治到文化、藝術都是一個重要課題。文學主要是通過修辭、語言作為最基本工具來進行表達,因此文學家更有責任在這個地方先知先覺,在這個地方率先嘗試。這個時候不應該關起門說“西方那個不重要”,而是“怎么把它中國化更重要”。

  中國化的經驗從哪里來?中國有自己的一部文學史,從詩經、楚辭開始,唐詩宋詞一路下來,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審美經驗,來表達中國人的事物、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觀念。這個時候,對本國語言文字的研究,對其表現(xiàn)力的提升,就成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演員在湖南長沙舉辦的一場幻彩光影秀上吟誦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楊華峰 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東西方文學有何異同?中國文學擁有悠久的歷史,但豐富的語言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詩歌和散文里,敘事文學的語言相對比較薄弱。這些差異出現(xiàn)的背后,有什么原因?

  阿來:東西方文學最大相同之處就是表現(xiàn)人。文學的核心是人,人的意志,人的情感,過去古典文學就講得很清楚,詩言志,詩言情。詩是和情感發(fā)生關系,因為情感的動蕩而產生,而不僅是主觀的一個觀點。哲學家有觀點、歷史學家有觀點,但他們更多是基于理性的表達,但文學是從抒情開始,從情感的動蕩開始的。

  西方的敘事文學比較發(fā)達,但相對而言,他們的詩歌就不如中國。而中國語言表達的豐富主要在詩歌和散文里有所體現(xiàn),所以不少中國小說家讀外國文學比較多。

  我們身處全球化的時代,如果經濟全球化是后來才開始的,那么文化的全球化其實從五四運動就已開始。他們有什么長處我們就學他們,所以讀外國小說多一點。同樣,近代以來,也有很多外國詩人向中國學習詩歌,尤其是唐以來的詩歌。因為文化正是這樣一個互相借鑒、交流,然后豐富的過程。

  第32屆香港書展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攤位內擺放大量書籍供市民挑選。李志華 攝

  中新社記者:您的《塵埃落定》《蘑菇圈》《云中記》等作品都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您在東西方的讀者群體有什么相同點,他們對文學作品關注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阿來:詩言情,這個詩并不單指詩歌,從某種程度來說泛指一切文藝類作品。文學作品是靠情感打動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看《簡·愛》,小說也好電影也好,一開始英國人住的房子和我們不一樣,穿的衣服和中國古典服飾也不一樣,我們會看到一些文化差異,但這些都不重要,最后使你陷入這個作品中,把你深深吸引的,其實就是他們的愛情。這一點東西方是一樣的,愛情的起起落落才是最后真正把人抓住的東西。

  2016年2月19日,阿來參加2016臺北書展活動,出席書展新書《蘑菇圈》發(fā)表會。陳悅 攝

  所以東西方讀者對文學的關注還是以情感為第一,當然這并不是說作品里交代的另外一些文化場景和元素不重要。如果說進入文學史的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對人情感的豐富,對人健全思想的構建作用。(完)

  受訪者簡介:

  阿來。張浪 攝

  阿來,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壩藏區(qū)的馬爾康縣,畢業(yè)于馬爾康師范學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志主編、總編和社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少數(shù)民族文學委員會主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機村史詩》(六部曲)《格薩爾王》《瞻對》《云中記》,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長篇散文《大地的階梯》《草木的理想國》等。 2000年,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9年,《機村史詩》六部曲獲得“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獎”;2018年,《蘑菇圈》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2019年《云中記》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wǎng)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
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wǎng)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wǎng)(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wǎng)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