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互鑒中增強文化自信
《中西文明根性比較》潘岳 著 新世界出版社
【光明書話】
我剛收到潘岳的新著《中西文明根性比較》,是他有關中西文明的比較研究。本書以獨特的視角,闡述了中西文明的本質特征和演進邏輯。
本書收錄了他曾發(fā)表的《戰(zhàn)國與希臘》《秦漢與羅馬》《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三篇文章,我此前都已拜讀。此次由新世界出版社結集成書,一些精彩新見令人驚喜,給人以難得的閱讀體驗。
潘岳先生選取了歷史上的幾個片段,即戰(zhàn)國—希臘時期、秦漢—羅馬時期和五胡入華—歐洲蠻族入侵時期,以平實的語言、輕松的風格和清晰的邏輯,圍繞“文明”“共同體”和“民族”等文明根性展開討論,讓讀者對中西文明的發(fā)展脈絡有一個直觀、生動的體會和對比。
戰(zhàn)國是諸子百家思想的大熔爐,秦朝的制度設計和“家國天下”的思想理念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左右了中國的道路選擇。中國歷史于戰(zhàn)國時期,在兩大思想體系的影響下逐漸走向大一統(tǒng):法家的思想理論在政治實踐中形成了中央集權郡縣制和基層官僚系統(tǒng),這一政權形式從結構上穩(wěn)固了“大一統(tǒng)”;儒家義理對士大夫精神和家國天下的崇尚,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而且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價值導向。
西方文明于希臘時期出現(xiàn)城邦危機,在這場危機中,伊索克拉底和亞里士多德二人分別從政治制度和哲學理念影響了西方歷史的發(fā)展方向。伊索克拉底的思想是殖民帝國主義的思想雛形,他給出的解決之道是團結一致共同對外,一致對外的動力在于掠奪更多的土地以滿足本城邦的發(fā)展需求,這種思想的本質是靠殖民的方式來建筑“大希臘”統(tǒng)治。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提出了“絕對王權”的概念,為亞歷山大大帝的專制統(tǒng)治提供了合理性的邏輯演繹。此二人的政治思想共同塑造了西方文明“殖民+專制”的道路模式。
潘岳先生認為,就政治共同體而言,中國之治的源頭可以追溯至秦漢時期,歐洲“現(xiàn)代國家”則發(fā)源于羅馬帝國。秦漢之后,大一統(tǒng)的政權形式得到延續(xù)和加強,而羅馬之后,西歐歷史上卻再無羅馬。本書把歷史轉折歸因于兩大文明的不同價值觀念:秦漢奠定了“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根基,西漢王朝以此為基礎并進一步發(fā)展完善,成功鞏固了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與此同時,“家國天下”在民間則發(fā)展為自覺的道德倫理。而羅馬帝國缺乏的正是這種內在的凝聚力,自由作為西歐歷史的精神內核和理想追求,在現(xiàn)實中演變成上層貴族與下層民眾的相互對立。
中西方歷史演進的不同還表現(xiàn)在“民族”問題上。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演五胡入華的紛爭;大約同一時期,羅馬也遭遇了日耳曼蠻族的入侵。但不同的是,中國的各民族人民出于文化認同實現(xiàn)了內部整合,最終融合成政治共同體,使秦王朝開創(chuàng)的大一統(tǒng)格局得以延續(xù)下來。羅馬帝國遭遇入侵后分崩離析,再未回歸統(tǒng)一。這是因為歐洲各民族之間沒有達成共同的族群認同,入侵的蠻族并不認同羅馬,他們在治理上總在切割本族群與羅馬的關系。
本書還收錄了諸多國內外學者關于潘岳文章的評論觀點,豐富了中西文明對比的視角和視野,進一步揭示了東西方發(fā)展道路的原點之不同,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時至今日,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唯一以國家形態(tài)流傳至今的偉大文明,就在于它的包容性、開放性與和平性。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是要文明的沖突和對抗,還是要文明的交流與對話?潘岳先生這部新作給出了明確的回答:對不同的優(yōu)先價值,不應成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礙,反而應成為中西文明互鑒的基礎。
我想,這也是本書的重要意義之所在。
?。ㄗ髡撸厚T鞏,系全國政協(xié)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 2022-06-28《廣府文庫》第一輯四本首發(fā)
- 2022-06-27《古代中國百家談》:翻開歷史褶皺 探尋古代史跡
- 2022-06-27“煙臺經驗”親歷者出新書《組織工作道與行》
- 2022-06-22《大唐氣象》:從審美視角看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