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棟:小說最大的魅力 在于一次次釉變
去年年底以來,作家邱華棟的新作《哈瓦那波浪》登上多個文學好書榜,受到讀者青睞。不得不說,邱華棟是活躍在當代文壇的一位重要作家,近兩年他相繼出版幾部不同風格的作品,其中2020年底出版的《北京傳》,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印了五次,在疫情下能賣幾萬冊,可以說算是很暢銷了。
冬日的一個上午,邱華棟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獨家訪談,聊了聊他寫作的那些事。他說話語速稍快,且記憶力驚人。三千年的北京城歷史和三十多年的個人寫作經(jīng)歷,被他娓娓道來,在急速穿梭的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體會到他游俠般的“好身手”,以及探險家般的信念。
窗外的陽光帶來溫暖,也給這番對話涂抹了色彩,眼前似乎出現(xiàn)了巍峨的雪山、浩瀚的大海……
人物簡介
邱華棟,當代著名作家,1969年生于新疆,祖籍河南?,F(xiàn)供職于中國作協(xié)。著有長篇小說《夜晚的諾言》《白晝的喘息》《正午的供詞》《花兒與黎明》《教授的黃昏》《單筒望遠鏡》《騎飛魚的人》《賈奈達之城》《時間的囚徒》等12部,中篇小說《手上的星光》《環(huán)境戲劇人》等32部,系列短篇小說《社區(qū)人》《時裝人》等180多篇。共出版有小說、電影和建筑評論集、散文隨筆集、游記、詩集等各類單行本100多種。多部作品被翻譯成日文、韓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
我關(guān)心的是,在生活的缺失下如何獲得勇氣
記者:去年年底以來《哈瓦那波浪》頻頻上榜,有讀者看了書里的故事,覺得怎么好像是你自己經(jīng)歷過一樣?這本書寫作的緣起是什么?
邱華棟:寫這本書時我有個很深的體會,這20年,我在世界上哪個地方都碰到不少中國人,也遇到一些有趣的華人,他們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故事。比如有一個女作家說她去南極跑了一次馬拉松。還有一個詩人說他登了全球的七大山峰,而且他追求的是“七加二”,還要去南極、北極點??吹街袊擞羞@么多新活法,我就想把它寫出來。
還有個內(nèi)因,是緣于人生的體驗。我覺得到了50歲,走著走著,同行的人突然就消失了。還有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何其悲傷。這些生活的變故造成巨大痛苦,常常要一個人、一個家庭去承受和化解。一聽到這種消息,我心里就很難過,我就想他們還怎么生活呀?
實際上《哈瓦那波浪》里寫的就是這樣一組故事,每個家庭,每個生活,都遇到不同難題。比如《望云而行》講的是父親帶著失去母親的女兒從中國出發(fā),開車走過整個歐亞大陸,一直到西雅圖,送她去上大學。一路上他們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愈合在看云的種種經(jīng)歷中,父女也達成了和解。另一篇《唯有大海不悲傷》,講一個失去了十歲兒子的父親,怎么樣通過自由潛水化解內(nèi)心的悲傷,最終在大海里找到了生活的勇氣。我特別喜歡這兩篇,它是我們這些50歲中年人的內(nèi)心沖動——雖然生活有很冷峻的一面,但我們還是得努力獲得生命的意義。
在生活的缺失之下,怎么樣到更廣大的世界里去獲得生活的勇氣,是我最關(guān)心的。作為一個作家,小說是解答,也是一種自我療愈。
記者:故事發(fā)生在世界各地,并且主人公有著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是如何構(gòu)思出來的?
邱華棟:我曾經(jīng)喜歡看各種紙質(zhì)地圖,每到一處,一定要找到當?shù)氐牡貓D。坐飛機,眼前的小屏幕常常被我設(shè)定成航路圖,長途飛行途中隨時看看飛到了哪里。因此,只要是我飛經(jīng)的路途,航路下面經(jīng)過的大地、山川、城市,我總是能夠回憶起來,在我的記憶里成為內(nèi)容豐富的路線。
我搜集的那些地圖能夠把我?guī)У胶苓h的地方,帶到時間和歷史的深處,讓我發(fā)現(xiàn)、揣摩、想象那種時空交錯的歷史場景。
寫這本小說集之前,我喜歡自己的幾個地球儀,有三維的,還有能通體發(fā)亮的。地球儀在手,有一種“小小寰球,盡在手中”的踏實感。有時,我就想,我能寫寫這些地方的中國人的故事嗎?我也愛看關(guān)于海洋的紀錄片,比如《藍色星球》《加拉帕戈斯群島》等等,我都看了好幾遍,常常是一邊看,一邊用文學語言去描述我看到的片段,這些都成為我寫作的材料支撐。
我寫小說,往住由一個很小的靈感或者細節(jié)延展開來。這九篇小說對我來說,每一篇的觸發(fā)點都是一個很小的感覺、印象,逐漸被我的經(jīng)驗和想象擴展、填充成為一篇小說。我也覺得,作為一個作家,必須對讀者尊重、友好和負責。我在構(gòu)思的故事里增加一些知識、經(jīng)驗,比如潛水、登山,這就使小說帶著新穎感,還有知識化的效果,小說也就變得有趣和好看起來。
記者:完成一部與以往不同風格的作品,有什么感受?
邱華棟:小說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完成,是靈感和構(gòu)思的一次次“釉變”。這九篇小說都變成了與最開始構(gòu)想完全不一樣的結(jié)果。這九個主人公,都有自己生活中的缺失和困難,也有著強大的生存愿望和勇氣。這也正是我寫這組小說要達成的效果:在全球化的時代里,中國人的故事,本來就非常精彩。
我從十五歲開始寫小說到現(xiàn)在,寫了三十多年了。在題材上我還能出新,在表現(xiàn)手法上更加純熟,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更加深刻。我經(jīng)常問我自己:繼續(xù)寫,我還能超越自己嗎?這組小說的完成,讓我更有信心寫下去了。
為北京“立傳”,想呈現(xiàn)自己體驗出來的空間感
記者:挺好奇的,你寫的東西風格都不一樣,尤其是《北京傳》,本來你是寫小說的,怎么寫出了這本非虛構(gòu)?
邱華棟:2017年,有一次我碰到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總編輯韓敬群,他問我最近在讀什么書,我說正在讀《倫敦傳》,是英國作家兼記者彼得·阿克羅伊德寫的,很厚,有80萬字??赐暌院笪倚睦镉X得,我在北京生活了30年,應(yīng)該也給北京寫一本書。沒想到他聽進了心里,沒多久就跟我簽了約稿合同。
合同一簽,我有點焦慮,因為本來想晚一點再寫,結(jié)果提前了。好在我搜集了很多關(guān)于北京的資料,就按照3000年建城史來寫提綱,確定了主章和副章的結(jié)構(gòu)。我想,讓每一個來北京的外地人拿到手里一看,哦,一書在手,三千年北京歷史不愁,能特別輕松地看明白北京的歷史文化和空間變化。
記者:三千年的歷史怎么呈現(xiàn)?聽起來不是一件容易事。為什么想給北京立傳?
邱華棟:我寫《北京傳》的一個特點是,著眼于3000年城市空間感的生長,以及城與人的互相塑造。我發(fā)現(xiàn)很多寫北京的書,大都是寫在北京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而我是抓住了北京城的空間感,但又不是建筑書。我就想把這種空間感呈現(xiàn)出來。打個比方,有一個舞臺就是北京城,他們寫的全是舞臺上的人和事,但是舞臺本身被忽略了。我的主角就是北京城,這個城經(jīng)過3000年的生長,也是個巨大的生命體,所以我從最開始的薊城與燕都,一直寫到21世紀北京的國際化大都市與2020年之后的北京——未來之城。
我是一個新北京人,對北京一開始就充滿了熱愛。剛來的時候,我有北漂的心態(tài),后來變成了新北京人,比北漂多一層穩(wěn)定感。這種狀態(tài)恰恰使我對北京城的變化特別敏感。我喜歡建筑,看了很多建筑書。我經(jīng)常周六周日到處去轉(zhuǎn)。平時看地圖,我還會經(jīng)常想象出某種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線路,可能會帶動著城市空間怎么變化。
生活在北京,我有好多感同身受的生活經(jīng)歷,比如70年代的勁松,80年代的方莊,一說大家就很親切。尤其是90年代初北京進入新一輪發(fā)展,能明顯感到各種高樓迅速站起來。我甚至看一眼就知道那個樓有多高,那時我們經(jīng)常打賭,比如看見京城大廈新起的,他們就讓我說多高,我說這個有180米,后來一查,基本差不多。我記得寫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我開車過去感受運河兩岸,和副中心的空間結(jié)構(gòu)。我也進出大興國際機場,仔細觀察,那種空間感是自己體驗出來的。
這本書出來之后,他們都說,你這個還挺新鮮,一路寫到當代,而且三分之一都寫到了1949年以后的北京。有些研究北京的朋友也指出了一些小問題,再版時這些地方都做了修訂。實際上,有的地方我留了伏筆,比如民國時期我寫了《正陽門火車站》《老舍》兩個副章,其實這個副章可以無限延伸,還能再慢慢填??傊?,這個非虛構(gòu)的《北京傳》是表達我對北京的熱愛。
記者:你對北京真挺熟悉的。說起來,你在北京不僅有小家,也有為這個城市奮斗的青春吧。
邱華棟:我畢業(yè)時分配到北京的機關(guān)單位,后來考進報社當記者。記者這個職業(yè)需要非常敏銳地捕捉城市的變化。慢慢地,白天跑新聞,晚上回家我還喜歡寫寫東西。
90年代初,有一個新聞對我影響很大。就是京廣大廈有個蜘蛛人高空作業(yè)時摔死了。白天我跑完現(xiàn)場發(fā)了個200字的簡訊,晚上回家心里還是難過……后來就寫了篇小說《蜘蛛人》。小說里那個銀色的蜘蛛人很孤獨,但是他很快樂,他每天生活在城市的上空,看待世界的眼光比我們更高更開闊。后來他又找到一個女蜘蛛人,他們還生了一個小蜘蛛人。寫這么一篇小說,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幫我把心里的哀傷化解了。
新聞結(jié)束的地方是文學出發(fā)的地方。一個新聞,其實它結(jié)束之后,往往會給作家?guī)砀畹娜宋乃伎肌N揖屯ㄟ^文學的想象,把發(fā)生的新聞事件變成文學作品。比如我看到街上搞時裝展覽的,我就寫了時裝人,看到公關(guān)公司,就寫了公關(guān)人,1992年到1999年近十年間,北京的變遷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寫了比較詩化和意象突出的城市小說。寫年輕人到北京尋找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他們的挫折、歡樂和痛苦等等。也寫到了北京迅速的變化,亮馬河、三里屯、國貿(mào)商務(wù)區(qū)這種城市景觀作為背景也進入到我的作品。這些作品的當代性被一些文學研究者認為是城市文學,成為我那時的寫作風格。
武術(shù)教練也是我的語文老師;閱讀是寫作之母
記者:之前聽過音頻里的小說《十俠》,挺難想象這一系列的幾本書是同一個作者。
邱華棟:我從初一到高三練過六年武術(shù),當時我們學校有個武術(shù)隊,每天練四個小時,練拳、練器械、練刀槍。后來,我的武術(shù)教練黃加震成了我的高中語文老師,我的武術(shù)練得不是最好的,我的作文他總是給我打很高的分。
我記得很清楚,三四年前我去上??赐S加震老師,他馬上八十大壽了。20年沒見了,老師很高興。那天他把所有的兵器都拿出來了,各種刀槍棍劍,包括暗器都有二十多種,放了一屋子。他這樣歡迎我,我也特別感動。一塊去的上海小說家陳倉也很興奮,后來我一時興起,就把一個特別大、特別沉的大刀扛下樓。在花園里,79歲的黃老師單手一個弓步就把刀舉起來,關(guān)鍵是他的刀舉起來跟身體是一條線,這個動作特別難做。我也想跟著做一遍,根本就不行。我當時就想,人生成長過程中難得有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老師,我應(yīng)該寫一本武俠小說獻給黃加震老師祝壽才好。
我上初中喜歡看武俠,金庸、古龍、梁羽生,常??吹眯那榧?。當時還寫過一個武俠小說。這兩年我讀了不少正史、軼聞雜記、宋代話本、俠義小說,當年的興味重新催動我下筆。有一天突發(fā)奇想,我就從春秋時期的刺客豫讓寫起,按年代由遠及近排序,一直寫到清代《劍笈》,梳理出一條綿延兩千年來中國俠義精神的演變。
記者:寫不同風格的作品,如何保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邱華棟:我寫東西很雜。我寫長篇小說,也寫文學筆記、小說、散文等。我不喜歡被認作一成不變的作家。為了保持興趣,我經(jīng)常換換手,左手寫了當代的,右手就寫歷史的,也許以后還會嘗試科幻小說。希望讀者也能看到我的變化。
我寫作的時候習慣聽純音樂,比如寫《十俠》就聽琵琶等古曲,有段時間我常聽《廣陵散》,聽多了,眼前就出現(xiàn)打鐵的嵇康,一個少年俠客的形象……寫《哈瓦那波浪》就聽各種交響樂。音樂能調(diào)動情緒的起伏,激發(fā)很多想象力,而且很容易入定,這是我自己寫作的一個方式。
記者:剛才說你年少就開始寫作,最初是怎么被激發(fā)出來的?
邱華棟:我出生在新疆昌吉市,那是在戈壁灘邊上的一座小城市,抬頭就能看到天山雪峰。我小學五年級就讀了《三國演義》《紅樓夢》,雖然看得懵懵懂懂,但覺得里面有一種文采。上初中以后,我在報刊亭買文學雜志,像《青年文學》《收獲》《當代》,買回家一看,就覺得跟小時候聽的評書不一樣了,竟然有作家能寫身邊的生活。閱讀真是寫作之母,閱讀會不斷激發(fā)潛能、開闊視野。
我從十五歲開始寫作,是進入青春期的一個憂郁少年,寫小說、寫詩,抒發(fā)胸臆。我一開始寫,根據(jù)新疆風物,想象一些動物擬人化的故事,比如寫一只火狐貍怎么樣躲避一個老獵人的追蹤等等,寫了二十來篇,有二三十萬字。四川少兒社出版“小作家叢書”系列,出版了一本我寫的小說集。當時是1988年,我正在準備高考,夏天我就被武漢大學中文系免試破格錄取了。我當時也不敢相信,因為文學寫作而上了重點大學,我覺得真是幸運。
記者:上大學對你來說有哪些難忘記憶?
邱華棟:大學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眼界的開闊。我當時在圖書館是按字母排序讀書的,從a字頭開始,把a字頭作家的全找出來讀一遍,abcd……依次讀下來。學校那時候文學氛圍很濃,有浪潮石文學社、珞珈詩社。我們花了好幾年時間學習不同類型作家、詩人的作品,寫了好多小說和詩。
我有時候在大學里開講座,總是苦口婆心地對大學生們說,盡管我們在網(wǎng)絡(luò)時代,但讀書仍舊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成長因素。我覺得一本書的有限,恰恰決定了它的無限。而且,閱讀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能喚起豐富的生命經(jīng)驗,所以,我還是希望大家有時間多讀書。
寫作就像玩泥巴;此地此在即是故鄉(xiāng)
記者:你覺得作家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才能?
邱華棟:我很認同這句話:觀察、體驗、想象,一個作家只要有這三種才能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成為好作家。我覺得觀察生活、觀察人物細節(jié)是一種能力。比如聽路上的行人說話,就很有意思。有的人是觀察力特別強,比如契訶夫。有的人是體驗很深,談一次戀愛,能寫50本小說,比如瓊瑤。有的人屬于想象力很厲害,比如寫《魔戒》的托爾金,他完全是再造一個世界。
記者:感覺寫作對你來說是挺愉快的。
邱華棟:就寫作本身來講,創(chuàng)作的快樂是巨大的。我們可以把他人的生活挪到作品中來,進行再創(chuàng)造,表達對生活對人生的看法,其實也是一種成就感。寫作還有一種游戲的喜悅,就像小時候玩泥巴,有一種快樂在里面,也是一種滿足感。
記者:挺奇妙的,你的心態(tài)不像年過五十的人,連頭發(fā)都是一根根向上的姿態(tài)。
邱華棟:心態(tài)年輕,這可能跟在新疆長大有關(guān)系,一出門看到的都是雪山、大漠,心情開闊。我小時候就憧憬很多極限運動,比如潛水、登山。前兩年,我還去健身格斗房打拳,四周一看,很少有我這個歲數(shù)還來練搏擊的。
記者:平時生活中是什么狀態(tài),在北京這么多年,會有鄉(xiāng)愁記憶嗎?
邱華棟:我是一個很隨性的人。我雖然在新疆出生,但我的老家是河南,我覺得我很難書寫一個文學意義上的故鄉(xiāng)。劉心武老師早早就發(fā)現(xiàn)我這個特征,他說我寫了很多“與生命共時空的文字”。在我看來,此地此在即故鄉(xiāng),北京也是我的故鄉(xiāng)。(文/記者 李喆 供圖/邱華棟)
相關(guān)新聞
- 2022-02-23[組圖]80歲,媽媽終于當上作家了
- 2022-02-21典籍進萬家
- 2022-02-21阿來:如何讀懂李白杜甫?
- 2022-02-21從夏蒙尼到北京 覽盡百年冬奧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