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林與《元明清雜劇故事》:古老的雜劇,借精彩故事而重生
《元代雜劇故事》 《明代雜劇故事》 《清代雜劇故事》 陳美林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雜劇木刻圖《四弦秋》 圖片選自《元明清雜劇故事》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何才能讓古老的中國雜劇為現(xiàn)代人所接受?本期《光明悅讀》推薦古典文學教授陳美林的著作《元明清雜劇故事》。陳美林教授出于對雜劇的熱愛和責任感,花費二十多年時間,嘗試在保留精彩原文的前提下,將不易閱讀的雜劇改寫為通俗有趣的故事,匯為元明清三部不僅極具可讀性,亦不乏學術含量的《雜劇故事》。閱讀欣賞這些雜劇故事有著多方面的收獲,這些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中國故事不僅給人美的享受,也有助于增長歷史文化知識,開闊眼界。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即便不做引申和發(fā)揮,僅僅就其本義來看,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中國古代敘事藝術源遠流長,在數(shù)千年的歲月中文人作家們創(chuàng)作了許多曲折動人、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不少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典。時光如梭,斗轉(zhuǎn)星移,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里,社會文化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改變,文學藝術同樣經(jīng)歷了重大變革,如何順應時代需要,將這些流傳千百年的傳統(tǒng)故事講給現(xiàn)代讀者,這是一個關乎文化傳承、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從故事的角度欣賞中國古代雜劇
以中國古代流傳最為廣泛、影響最大的戲曲來說,它是中國古代主要敘事體裁之一,每一個經(jīng)典劇目的背后都是一個精彩感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可以直接閱讀原作欣賞,也可以通過觀劇欣賞。對現(xiàn)代讀者來說,觀看演出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即便偶爾到劇場,所能欣賞的劇目也是相當有限的,而中國古代戲曲劇目即便不算那些佚失的,也有好幾千。也就是說,想欣賞戲曲故事,更多地需要去閱讀原著。事實上,到了明代中期以后,雜劇逐漸從戲曲舞臺上消失,變成純粹的案頭文學。而欣賞戲曲原著,對專業(yè)學者可能沒什么問題,但對一般讀者來說,則有相當?shù)碾y度,對喜愛中國文化的外國朋友來說,更是困難重重。因此有必要用現(xiàn)代讀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講述。這既是一種普及戲曲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種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很好手段。在此方面,陳美林教授的系列雜劇故事集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陳美林教授的系列雜劇故事集分三種,即《元代雜劇故事》《明代雜劇故事》《清代雜劇故事》,三種書共收錄51本雜劇,其中包括15本元代雜劇、15本明代雜劇、21本清代雜劇。元明清三代影響較大、有代表性的戲曲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救風塵》、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康海的《中山狼》、徐渭的《替父從軍》、吳偉業(yè)的《臨春閣》等皆被選收。戲曲是一門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諸多元素的綜合性藝術,僅就其故事而言,同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通過這些故事,可以了解古代先民的生活狀態(tài),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獲得美的享受。若要從故事的角度欣賞中國古代雜劇,陳美林教授的這套戲曲故事集無疑是最佳選擇。
這套雜劇故事集的亮點不僅體現(xiàn)在劇目的精選上,更體現(xiàn)在講述方式的創(chuàng)新上。眾所周知,雜劇有其特有的體制,故事的講述主要分曲詞和賓白兩種形式呈現(xiàn),相比之下,賓白使用白話,更容易為現(xiàn)代讀者接受。但唱詞是全劇的核心所在,文句較為典雅,對一般讀者來說,如果不加注釋,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如果只保留賓白而刪去曲詞,會變得過于直白膚淺,失去戲曲自身的韻味,而如何保留,則有著相當?shù)碾y度。在此方面,陳美林教授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除了利用賓白,還將唱詞的內(nèi)容和風格有機地融入故事的講述中,保留了原作的韻味,增加了故事的內(nèi)涵。這樣就不僅僅是將代言體的雜劇改編成第三人稱講述的故事,而且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保留原作特有的個性風格。雖然不能完全替代戲曲的觀賞,但可以通過故事的閱讀領略其韻味,同樣可以獲得審美享受。這就和簡單地將雜劇改編成故事不同,增加了故事的內(nèi)涵,讓故事自身也具有文學價值。這已不再是改編,而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了。該書出版后受到讀者的歡迎,后不斷再版,被翻譯成英、法、德等國文字,這說明作者的這種再創(chuàng)作是成功的。
中國雜劇故事帶給人美的享受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一篇篇娓娓道來的故事背后體現(xiàn)著作者的良苦用心。雜劇有其特有的體制,與小說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將其改寫成小說體,需要對原作進行十分透徹的研究和揣摩,僅就具體的改寫過程來說,從結(jié)構到語言,從人物刻畫到講述方式,都要做出很大的調(diào)整,既要尊重原作,又要把故事講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其中的困難是可以想見的,學術普及讀物有時候比學術專著更為難寫。
陳美林教授之所以做得如此成功,是因為他非常用心,此舉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有著通盤的考慮和長時間的積累,深厚的學養(yǎng)和過人的才華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據(jù)陳教授本人介紹,當初將雜劇改寫成小說主要是出于教學的需要,講授古代文學課程,戲曲無疑是重要內(nèi)容。但當時被整理出版的戲曲數(shù)量很少,很多作品學生無法讀到原作,因此遂起意將戲曲改寫為小說。事實上,在明清時期就有將戲曲改寫為小說的先例,比如《西廂記》《桃花扇》都有同名小說作品,但改寫的數(shù)量很少。陳教授的改寫不是急就章,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動筆,到八十年代公開出版,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這種十年磨一劍的創(chuàng)作方式保證了改寫的高質(zhì)量。除元明清三代雜劇故事集外,陳美林教授還改寫了《牡丹亭》《桃花扇》和《長生殿》,同樣獲得成功。
需要強調(diào)的是,除了文句的優(yōu)美、風格的優(yōu)雅,該書的體例也很完善。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些雜劇故事,三種書卷首皆寫有前言,從整體上介紹這一時期雜劇創(chuàng)作的情況和特點,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對所收每一個劇目,前面有簡要的作者介紹,后面有對該劇的說明分析,介紹相關情況,重在對讀者進行引導。這樣的考慮是很周到的,曲折動人的故事與必要的介紹、引導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體系。對讀者來說,閱讀欣賞這些雜劇故事有著多方面的收獲,這些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中國故事不僅給人美的享受,也有助于增長歷史文化知識,開闊眼界。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這既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理論命題,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實踐問題,陳美林教授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為中國古代戲曲乃至中國文學、文化的普及和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相關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啟發(fā)和參考。(作者:苗懷明,系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相關新聞
- 2021-12-08《契訶夫的玫瑰》:一部中國學者撰寫的契訶夫評傳
- 2021-12-08《小說技術》:大處立得住 小處不糊弄
- 2021-12-08《中山傳》書寫多色彩僑鄉(xiāng)
- 2021-12-08一部中國學者撰寫的契訶夫評傳——讀《契訶夫的玫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