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蜀記》:西蜀歷史的民間與地方微觀景象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蕭易 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蕭易新著《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版式精美考究,圖文互證,內容以考古文物為主要線索,題材新穎而架構獨特,文字靈動而厚重,言語簡約而精微。地方性知識與民間性凹凸地彰顯著此書的基本色調。
該書以時間為斷代,從先秦一直記載描述至明清西蜀大地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發(fā)掘,以及歷史文化遺址,如寶墩遺址、金沙遺址、鹽源的笮人墓、安寧河畔的邛人墓、成都的孟知祥墓、瀘州的宋墓、瀘縣的中國最大明清龍橋群、鹽亭的字庫等。
作者在前言里說:“試圖從微觀的剖面,解讀蜀地歷史——它的主角,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它的故事,來源于某些被史書遺忘的片斷。”
如此民間立場記述與解讀的方式,是于正史的宏大家國敘事之外,凸顯著民間敘事的細微煙火氣息?;蜃屓烁┥砑毑煳奈?,或讓人走進遺址,并以此引導讀者進入歷史文化的現(xiàn)場,進入歷史的時間,進入歷史的空間,然后一同由此而想象當時可能發(fā)生的種種景象。
書中對瀘縣考古實物的解讀,是從“微觀的四川歷史”印證了在華夏各族文化交流融合過程中,以遷徙、聚合、貿易、戰(zhàn)爭、通婚為中介,華夏各族血緣互相混合,華夏各族文化相互激蕩,并因此蛻化的生氣勃勃,氣象萬千。
在該書敘述中,作者涵泳于西蜀歷史長河,將自己“投射”到歷史里去,既觸摸到其中的暗礪,亦打撈出其里的亮潤,在歷史的幽綠與光白轉換間,發(fā)揮了適度的“想象”,補上了史料殘缺與不連貫性,讓歷史想象建立在考古實物與文獻史料比對之上而得出合理的推論,并由此洗磨前朝舊事,讓西蜀歷史在當下的文化幕布上放映出綿密的微觀畫面,綻放出理解的溫情花朵。
書里所介紹的地方性知識,首先是關于西蜀地域特定的知識的考古呈現(xiàn)。在“縱目之神:三星堆的青銅時代”一節(jié),說“眼睛是古蜀人給人的印象”,因為在“甲骨文中的‘蜀’字,寫法有20多種,每一種寫法上面都有一個大大的‘目’字。”
著者這樣的解讀,基于歷史與自己當前視域重合的一種獨到的推斷,這樣的猜想雖未得到印證,但歷史考證與文學深描的融合,卻透露出一線創(chuàng)見想象的啟明微光。
從寶墩遺址、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蒲江船棺的記述,再到對于“蜀犬吠日”“想象”的解讀,著者涉獵廣泛而史料豐盈,脈絡清晰而邏輯嚴密,無不浸潤著古蜀文明獨特的地方性知識。并且這樣的記述又接續(xù)著徐中舒、任乃強、蒙文通、鄧少琴、顧頡剛等前輩先賢巴蜀史研究的足跡而薪火相傳。
書中的地方性知識,不僅指西蜀特定的地域意義,還包括由特定的歷史條件所形成的文化價值觀和時間觀。在“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一節(jié)中,詳盡介紹了漢闕分為城闕、宮闕、陵墓闕,而“中國漢闕大半在四川”。
在“合江金棺:漢代生命與死亡的畫卷”一節(jié),不僅再次說明“雙闕是人間與天堂的界線”,還揭示了“伏羲女媧”神話在畫像棺上的意義。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插圖精美且量大,300余幅高清圖片,另有文物線描圖示穿插其中?;蛑甘镜乩砺肪€、或記錄考古現(xiàn)場、或呈現(xiàn)文物細部。將歷史真實的存在轉化為各種影像,連綴為一系列永恒視覺文化。(謝天開)
相關新聞
- 2021-02-25王鋼:回到廣袤的生命原鄉(xiāng)
- 2021-02-25寫作對我來說是一種修行——訪詩人仁謙才華
- 2021-02-25蘭州:八項活動漫書香 十萬讀者齊分享
- 2021-02-22【新華書單】2021春節(jié)特刊|就地過年 讀書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