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故宮營建六百年》出版之際

2020年11月初,中華書局寄來我的新作《故宮營建六百年》樣書。迫不及待打開,只見書本印制精良,十分喜歡,遺憾的是正文之后戛然而止,有些突兀,故寫就此文,權(quán)充遲到的后記。
故宮建筑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它也是京城的政治、文化核心。所以寫故宮建筑不能不寫京城的建設和布局。從元大都城到明清北京城,是一個歷史上連續(xù)發(fā)展、地理上從北向南展開的歷史畫卷。
12世紀中期金代的中都建設,對燕京漕運水源進行開發(fā),奠定了北京水源水系的布局。13世紀下半葉,在忽必烈主持下,以金代離宮瓊?cè)A島為中心進行了大都城建設。今北京二環(huán)路為東西界,北到北三環(huán)太陽宮至薊門橋一線迤北的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南到今東西長安街,是大都城的范圍。大都城以宮城(大內(nèi))為核心,宮城之西是煙波浩渺的太液池,再西為太子宮和太后宮?;食峭獠贾昧丝v橫交織的道路網(wǎng),街巷間設置衙署、太廟、社稷壇、倉庫、寺院,劃定居民住宅區(qū),沿街設市。
明代都城的選址營建,留下許多令學術(shù)界反復討論的問題。我力爭用當時的文獻,解釋這些疑問,比如燕王府是否位于元大都內(nèi),永樂營建工程的起始與分期等。在永樂皇帝主持下,改造元大都城為明京師的偉大工程非常成功,領(lǐng)導工程的軍政官員、全國各地工匠和軍工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和高昂代價,成就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又一高峰,留給我們一批珍貴的建筑與文化遺產(chǎn)。元大都城南墻被向南延展至今正陽門一線,中軸線南延800米。16世紀中期,嘉靖皇帝下決心修建北京外城,出于實際需要,只建南邊一面,形成北京老城“凸”字形的平面,使北京城面積超過元大都,中軸線總長達7.8公里。
我對宮城的描述從它的格局開始。中國古代皇帝無一例外有兩個身份:首先是國家元首,其次是家族族長。明代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后,皇帝還要扮演政府首腦。
作為國家元首,皇帝要對天、地、祖先、社稷、至圣先師等虔誠地表達崇敬之情,因此建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太廟、社稷壇、先農(nóng)壇、孔廟,親自祭祀或者遣官祭祀。在宮城里的中軸線前段,建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清代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作為舉辦國家盛大典禮的禮堂。
作為政府首腦,皇帝要親自聽政和處理政務。因此在皇城南門外按照左文右武的原則建設五府六部,方便大臣們上朝。宮城內(nèi)南部設置外朝區(qū)域,包括午門、奉天門(清太和門)、奉天殿,東側(cè)的左順門(清協(xié)和門)和文華殿,西側(cè)的右順門(清熙和門)和武英殿,在附近設置政府辦事機構(gòu)。
作為皇家家長和家族族長,在宮城北半部安置了皇帝的家園,稱內(nèi)廷。中軸線后段的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既是帝后寢宮,也是舉辦家族內(nèi)部聚會的廳堂?;实郾姸嗟膵邋突首觽儯稚⒕幼≡谥休S線兩側(cè)的東西六宮、東西五所等處。作為皇帝秘書和服務機構(gòu)的內(nèi)官衙署,也安排在內(nèi)廷附近。
指導宮殿空間位置關(guān)系的原則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戰(zhàn)國時期的《考工記》做了記錄,后代儒家奉為經(jīng)典。它把宮城建筑與空間分做門、廷、朝、寢、宮五大類別,規(guī)定了它們的層次、位置與功能,形成了“五門三朝”“前朝后寢”的制度。明清故宮建筑格局與周禮高度吻合,而且朝、寢、宮表現(xiàn)為三種建筑等第和三種性格:前三殿寬闊而雄厚,后三宮嚴謹而收斂,東西六宮親切而深邃。這種等第的表達和性格塑造,生動展示了故宮的建筑藝術(shù)。中國古代建筑以木結(jié)構(gòu)建筑為主流,明代將承重結(jié)構(gòu)簡化為“柱梁”系統(tǒng),弱化了斗栱的承重作用,使它成為屋頂下一條表現(xiàn)建筑等級與功能的裝飾性構(gòu)件。
從1912年到1925年,故宮完成了從封建皇宮向國家博物館的轉(zhuǎn)化。恰在這個時期,中國的文物古跡保護意識也逐漸樹立起來,1948年11月,實現(xiàn)了故宮的完整保護。故宮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第一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項目。本書最后介紹了故宮古建筑保護的歷史進程,特別是2002年以來的“大修工程”,作為營建600年的收尾。(作者晉宏逵,系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
相關(guān)新聞
- 2021-01-25《北平學人訪問記》:自我砥礪的一代學人
- 2021-01-25中華文化是詩意人生的樂土
- 2021-01-18帶你領(lǐng)略藏北風土人情
- 2021-01-18香巴拉并不遙遠——讀扎巴格丹自傳體散文《尋夢香巴拉》有感
精彩推薦
關(guān)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