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充實才是生命真正的富有
作者:崔海波
《放牧人生》的作者詹姆斯·里班克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牧羊人,15歲輟學放羊,23歲入讀牛津大學。大學期間,他有一半的時間在牧場里干活,畢業(yè)后又重操舊業(yè)。詹姆斯·里班克斯可以說是牧羊人中學歷最高、文章寫得最好的?!斗拍寥松酚?015年被《紐約時報》和《衛(wèi)報》評為年度最佳圖書。

《放牧人生》一書的副標題是“湖區(qū)故事”。湖區(qū)位于英國西北部,被譽為英格蘭最美麗的一角,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一生必去的50個地方之一”。詹姆斯·里班克斯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在湖區(qū)生活和勞作,按季節(jié)和活計的需要來安排日常工作,幾百年來都是如此。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記錄了湖區(qū)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及牧民們的工作:夏天把羊放到山上,打理干草;秋天到市集上購買小羊;冬天照顧羊群安然過冬;春天里羊羔出生,每個人忙得暈頭轉向。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狀態(tài),“每個人耕地放牧只是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偶爾也為了方便鄰居,兩三頭牛就能提供每個家庭所需的牛奶和奶酪。”
本書的開頭,作者介紹了自己少年時期的學校生活,成績好的學生遠走高飛了,不抱幻想的老師們與一群煩人又具攻擊性的孩子斗智斗勇。詹姆斯·里班克斯屬于不會讀書的那一類,他和留守牧區(qū)的其他孩子都認為“上學是一種出路,但我們不想走這條路”。母親對他的學業(yè)已經不抱什么希望,祖母更是認為在牧場干活無論如何都比讀書有價值。“這所糟糕透頂的學校浪費了我5年的時光,所以離開學校是我生命中最棒的事情。”15歲那年,詹姆斯·里班克斯在告別學校的那天發(fā)誓:決不讓自己再被困在這樣的地方。
離開學校之后,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放牧、睡覺,父親掌控著家里唯一的電視遙控器,母親在另一個房間熨衣服,家里沒有足夠的空間讓他自由長大。周圍很多年輕人酗酒、打架、亂搞,一些年輕的女孩知道他是牧場工人后,立即就對他失去了興趣?,F實生活迫使詹姆斯·里班克斯又逃向了書籍,他每天晚上像瘋子一樣讀書。21歲時,他去當地的成人教育中心學習,兩年后考進了牛津大學。
故事寫到這里,看上去像一個老套的勵志故事。但《放牧人生》真正吸引我的不是湖區(qū)美景,也不是勵志故事,而是詹姆斯·里班克斯的人生觀。他在牛津大學讀書期間,一到假期就回家和父親一起在牧場里干活。畢業(yè)后,他的人生規(guī)劃是“希望在十年內做到我們想做的事情:建一棟農舍,繼續(xù)把牧場經營下去。”他天天割草料、剪羊毛、擠牛奶、砌圍墻,有時候為了要不要買一只公羊跟父親吵架。盡管工作辛苦,但勞動報酬還是沒能讓他買得起一所房子,于是他一邊放牧一邊另謀生路,以兼職的形式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的世界遺產中心的一名專家顧問”,包括寫《放牧人生》這本書。“我有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我需要一筆預付金保證這本書的寫作。”當顧問和寫作這兩項工作,僅僅是為了補貼家用,放牧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主業(yè)。有時候,詹姆斯·里班克斯雖然站在羊圈里,其實是在利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做別的事情。遠在千里之外的同事在電話里說他們聽到了羊叫,詹姆斯·里班克斯總是回復說“你們幻聽了”。
在功利世俗的社會里,讀完牛津這樣的頂尖名校后,回家繼續(xù)做個普通的牧羊人,這樣的人生選擇似乎令人遺憾。但詹姆斯·里班克斯非常享受放牧工作,他說:“這就是我的生活,我別無所求。”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而不是活給別人看的,追求內心的充實才是生命真正的富有。
相關新聞
- 2021-01-28《北京文化史》:透過史料和分析為讀者講述北京的獨特
- 2021-01-28《目光》:見自我見眾生見天地的生命書寫
- 2021-01-25《易俗大先生》:秦腔人物的詩意描述
- 2021-01-25村上春樹與父親的漫長和解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