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往事
永泰龜城最終還是敗給了歲月,淪落為了一個“廢城”。如今的南城門門樓和門扇早已不見,其他都基本保持完整。 黃昏時分,牧人回歸,羊牛下括,蒼涼景色至美……
出了景泰縣城向西南方向走十五六公里之后,就可以看見在遙遠的壽鹿山北麓下,一個猶如澳大利亞“艾爾斯巖”一般高大的城堡拔地而起,矗立在廣袤的原野,那就是永泰龜城,一座迄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明代軍事古城。
永泰古城的輪廓大致像一個烏龜,故而又稱龜城。其外圍有深近3米、寬約7米的護城河。如今的城墻高約十二米,寬六七米,可以想象原本的明城墻上還有睥睨(垛墻),那是何等的崔?。?/p>
城墻外凸出的部分叫“馬面”,也叫“敵臺”,是在城墻全線防御的基礎(chǔ)上構(gòu)筑的重點防御設(shè)施。永泰龜城有12個實心馬面。馬面的修筑,擴大了龜城守軍的攻擊面,加強了城墻的防御功能。你可以想象一下,當敵人攻到城下時,守城一方如果只在城墻頭呈“一”字展開向下射殺敵人,就很容易將自己暴露給敵人;有了馬面,就可以從正面和左右三個方向射殺敵人。并且馬面上還能夠架設(shè)火炮,這樣既加強了防守的火力,又不會影響城墻上交通和防守增援。明永樂年間,火器的應(yīng)用已經(jīng)趨于專業(yè)化,神機營也成為明王朝衛(wèi)戍京畿的一個特殊兵種。明代晚期,火器(如紅衣大炮和銃)已經(jīng)作為殺敵利器裝備于軍隊中多有出現(xiàn),蘭州市博物館陳列的出土于明代肅王墓的“馬上佛郎機銃筒”可以印證。
永泰古城東西北三面各有一個甕城,但只有南面的甕城有門可以進出,其他三個甕城都沒有門。甕城是古人筑城智慧的結(jié)晶,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卻是一個匪夷所思的存在。如果看看西安城的永寧門和南京明城墻的中華門,就可以知道甕城在冷兵器時代的城防御體系中是多么重要的一環(huán)。
永泰古城在壽鹿山南坡,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要攻克這座軍事堡壘,首先需要沖上這十多公里的長坡,然后面對的是東西北三面無門的甕城,那種茫然就只有用叫囂去沖減了!游牧民族騎馬、射箭、摔跤、跳鍋莊那沒得說,真要繞到南門展開仰攻,那么首先面對的是高聳的甕城城墻、滾木礌石以及來自城墻上如雨的箭矢和火器的射殺,攻克窄小的甕城城門的難度可想而知!即使攻克了甕城城門,進入的卻是一個逼仄的空間,面對的卻是更為高大堅固、防守密集而兇猛并且城門深達十數(shù)米的南門。古人筑城,甕城城門與其所保護的城門往往不在同一直線上,這樣可以在甕城失守后滯緩敵人進攻速度,并防止敵軍用攻城槌等武器正面進攻城門。
永泰龜城規(guī)模不大,長寬也就500米左右,也沒有必要再開一個門。緊急情況下,2000多人的駐軍和500人的馬隊,隨時可以馳援到龜城的任何角落和城頭。僅有南門可供進出,雖然對城內(nèi)的人來說總歸是有些不方便,但在殘酷的戰(zhàn)爭面前,這種“不方便”根本就不值得考慮。畢竟,軍事上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活著才是硬道理!筑城者也將其防御功能設(shè)計到了極致。如今的南城門門樓和門扇早已不見,其他都基本保持完整。 黃昏時分,牧人回歸,“羊牛下括”,蒼涼景色至美。
南門外護城河南,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澇壩,名為“用汲海”,就是在建城之初開挖的。它蓄積著來自山上的泉水。古時作為往護城河補水和牲畜飲水之用,后來就成為灌溉兼牲畜飲水之地了。古城里面有五口井,井水也是通過暗渠引自城南壽鹿山的泉水。五口水井也是暗渠相連,從第一口井串聯(lián)到第五口井,最終流入甘露池(如今城墻西北角豁口進入后左側(cè)坑洼處)。井水是人們的飲用水,甘露池的水是供牲畜用的。人畜用水分開這種設(shè)計非??茖W,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區(qū)也是對有限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自古以來,景泰就是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文明的爭奪和拉鋸之地。但一座由黃土夯筑的小小城堡,怎么能夠抵擋得住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進攻呢?
其實,突兀在景泰荒原上的永泰龜城,并不是一個孤立的軍事城堡,而是明末整個西北地區(qū)長城防御體系中重要的一環(huán)。它和從黃河索橋開始一直綿延到河西400多公里的明長城、蘆陽城、鎖罕堡、紅水城、鎮(zhèn)虜堡、裴家營、大靖城、土門鎮(zhèn)以及無數(shù)的烽燧等等共同構(gòu)成了明朝松山新邊防御體系。 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兵部尚書兼三邊總督李汶,甘肅巡撫田樂和總兵達云等奉旨打敗蒙古韃靼阿赤兔部收復大小松山(今天祝、永登、古浪、景泰等地)后,為了鞏固松山戰(zhàn)役的成果而在天祝修筑了松山城并屯兵駐守。
明朝早期修筑的長城,經(jīng)蘭州、永登、烏鞘嶺到古浪,既繞道耗資,又將松山沃野置于長城之外,從而引得外敵屢屢進犯。新的長城從黃河渡口的索橋,向西北綿延,經(jīng)景泰城北墩和紅墩子,然后折而西行,再經(jīng)昌嶺山北麓、古浪裴家營、大靖和土門墩后抵達武威,與原來途經(jīng)蘭州的那條長城匯合。為了區(qū)別于明早期在河西修建的長城,歷史上就將這條從松山出發(fā)、用時四個月建成的新邊墻稱之為“松山新邊”。
松山新邊的建成,便將“蘭州——景泰——古浪”這一大三角區(qū)域內(nèi)的土地妥妥地控制在了大明王朝的手中,使明王朝該段防線自蘭州黃河沿岸向北推進了300余里。松山新邊也匯入了大明王朝更宏闊的“九邊”軍事防衛(wèi)體系。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六月,僅用16個月便建設(shè)完成“一新耳目,永絕虜念”的“永泰城”,遂成為和松山城、大靖營、裴家營等軍堡遙相呼應(yīng)防守松山新邊的又一座重要城池。
永泰龜城外向南和向北兩個方向,分別有延伸向遠方的土墩臺。這些墩臺其實就是烽燧,是古代專門用于點燃煙火傳遞軍情的重要軍事防御設(shè)施。遇有敵人犯邊,這些烽燧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可以用至少80邁/小時的速度向南將消息傳遞至蘭州(隸屬臨洮府)和陜西都指揮使司(衛(wèi)屬)。
永泰龜城最終還是敗給了歲月,淪落為了一個“廢城”。因為在其筑成的第36年(即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紫禁城,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煤山后,永泰城就再也沒有作為邊疆防御軍事重鎮(zhèn)的必要了,只是駐扎少量的部隊用以維穩(wěn)。何況入清以后,清帝國以蒙古族為“屏藩”捍衛(wèi)邊疆,曾經(jīng)大明王朝的“九邊”,都已經(jīng)內(nèi)化成為清王朝的腹地。永泰龜城就終而淪落為當?shù)乩习傩辗婪锻练恕⒈I賊的堡子,成為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一顆帶有黝黑包漿的石子兒,靜靜地躺在荒原上,訴說著昔日邊地的往事……
□段好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