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之惑:得失糾結向誰訴
作者:黃婷
對奧莉婭娜·法拉奇的印象,還停留在《風云人物采訪記》和《從不妥協:法拉奇?zhèn)鳌分心莻€不畏強權、無所畏懼、發(fā)問犀利,讓政客膽戰(zhàn)心驚又無所遁形的“世界第一女記者”形象。而近期讀完《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一個女人獻給所有女人的書》(九州出版社2020年3月版),發(fā)現她雖然依舊強硬,依然不為世俗和旁人所左右,但因為多了一層母親的身份,文字也多了一絲柔軟。事實上,這不是一本通俗意義上的“孕期日記”,其中還包含了法拉奇對“人類生與死、愛與恨的深刻懷疑與痛苦思索”。
重新定義母親
面對一個孩子的降臨,大多人會感到驚喜,但是法拉奇對此卻充滿了焦躁與不安。她對孩子似乎沒有濃情蜜語,甚至直接在信中冷冰冰直言:“我沒有興趣讓你降生到這個世界,因為我完全不需要你。”她為何如此?繼續(xù)往下讀,你會發(fā)現她的掙扎不在于未婚媽媽的身份(盡管這點被一些人詬?。?,不在于朋友和孩子父親希望她打掉孩子的考慮,她擔心的是孩子本人是否愿意來到這個世界,擔心他(她)會對這個充滿不公的世界感到失望。
再者,她原本是向往絕對自由、追求人格平等的人,然而肚子里這顆小生命卻讓她的自由受到了威脅。她陷入兩難的境地,既期待這個小生命的降臨,又害怕為了他/她不得不放棄屬于自己的權利,如工作、旅行以及一些生活習慣,甚至因此得臥床休養(yǎng),連行動的自由都要被剝奪。
如此“計較”,是法拉奇不愛這個孩子嗎?不,她當然愛,她和孩子的許多互動和對話都讓人動容,但是她不覺得對一個人的愛就意味著要放棄自我,即使是做母親這件事。于是當被醫(yī)生要求做這做那時,她反問著那個還未成型的孩子:“這種只考慮到你存在的權利,而不大考慮我存在的權利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這話看似有些殘忍,但卻是如今許多母親都忽略了的問題——在成為母親之前,她首先是她自己?,F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聽到這樣一些場景和對話。“為了孩子發(fā)育你要多吃點肉”,餐桌上,婆婆不停給已經吃不下的兒媳婦夾肉;“為了給孩子下奶你要多喝魚湯”,于是一個年輕媽媽喝魚湯喝到吐;“都懷孕了還是把工作辭了吧”,丈夫對堅持上班的妻子勸說道……
我們似乎從來都把當了母親后應該為孩子做各種犧牲當作理所應當,然后自然而然接受,甚至已經同化成了某種社會習俗。也因此在看到法拉奇“決絕”的做法時,內心會有所震動,原來在面對那些強加給你的為了孩子該做和要做的事情時,一個母親是可以拒絕的。
法拉奇正是如此,甚至走到了世俗的對立面。她幾乎不聽讓她安心養(yǎng)胎的醫(yī)囑,繼續(xù)四處奔走工作,直到后面孩子不可避免地胎死腹中。這在許多人看來不可思議,甚至指責她不配當母親的讀者也大有人在??墒钱斈赣H的標準誰又能定義?
一場虛擬的審判
在書中,因為愧疚和自責,法拉奇虛構了一場眾人對自己的審判,這也是全書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法拉奇被綁在椅子上,所有人(醫(yī)生、孩子父親、朋友、老板和父母)聚在一起圍繞她使得孩子流產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展開激烈的辯論,男性和女性根據各自的立場自然分成兩派據理力爭。
而讓人拍案叫絕的,是法拉奇巧妙設計了將孩子作為最直接的“證人”參與到這場辯論之中。他雖然未能出生,但是已經吸收了母親的所思所想,他雖然是男性,卻沒有站在男性的立場批判一個女性“保全自身”的做法。他表明是自己不想出生,不想降臨到這個世界選擇“自殺”的,而不是母親的所作所為導致,他極力安慰著她,讓法拉奇在絕望之余感到些許安慰,也讓讀者備受感動。
《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初版于1976年。那個年代的女性,如果懷上孩子不想生下來,只能通過藥物流產、探針流產等痛苦的方式。盡管如此,為了獲得不生育的自由,她們也冒著損壞身體的大風險去流產,如法拉奇的母親曾流產數次,朋友在3年里流產4次。也因此在這場審判中,她們堅定地站在了法拉奇這邊。
前不久,有網友用“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將楊麗萍等同為“失敗者”的言論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事實上,這部分人并不少見。但如果這些人見識過更多精彩的女性,就會發(fā)現這句話完全經不起推敲。法拉奇一生未婚,在這個孩子之后,她也沒有孕育其他孩子,但是這些都不會讓人否認她杰出的記者生涯,以及在國際舞臺的表現。
其實對這個小生命的去留,讀者也會覺得為難。如果他/她留了下來,法拉奇之后取得的成就會困難一些,因為照顧孩子會分去她不少時間和精力。但是同樣的,如果他順利降生,一定會成長為她母親夢想中的男子漢,即“對弱者賦予同情,對傲慢者給予輕蔑,對那些愛你的人報以寬宏大量的氣度,與那些想支配你的人做殊死的斗爭”,如此,世界上也就多了一個讓女性免受“許多恥辱、許多奴隸和虐待”、能平等對待她們的男性。
這也讓人想到每次有女孩受到侵害的新聞,會有網友在表示痛惜后無奈地問道:“為什么只有女孩被教怎么保護自己,但是有男孩的家庭卻不告訴他們不要隨意傷害別人?”這一點,法拉奇會做得很好,因為她始終秉承著“做一個男人的意思是要成為一個人”,而人“并不限于一個男人或女人”的觀點。由此可見,這本書雖然是法拉奇“獻給所有女人的書”,男性從其中亦會有所啟發(fā)。
相關新聞
- 2020-07-28實體書店銷售開始復蘇
- 2020-07-28江蘇書展展銷8萬多種出版物
- 2020-07-27《少年,醒一醒》:致迷茫的95后、00后高校學生
- 2020-07-272020上海書展8月如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