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事錄》細述海上絲綢之路歷史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路”)戰(zhàn)略構想正全面鋪開,相關歷史研究受到重視。廣州作為“海路”東方發(fā)祥地、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兩千多年歷久不衰的大港,其海事史更是備受關注。然而,由于出土文物資料稀缺——絲綢、文書保存困難,“海路”研究遠遠落后于陸上絲綢之路(簡稱“陸路”)。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蔡鴻生在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著有《廣州海事錄:從市舶時代到洋舶時代》一書,集聚其數(shù)十年海洋史與廣州口岸史研究成果,立體展示廣州口岸從中古到近代的海事變遷,對“海路”歷史研究起到重要奠基作用。
“過程化”還原廣州海事歷史
《廣州海事錄》以“海事”為切入口,從“舶”一字展開敘述“市舶時代”與“洋舶時代”,力圖還原歷史上廣州、嶺南與海外雙邊互動情景。蔡鴻生以廣州海事課題發(fā)端,因嶺南對外關系的形成與發(fā)展是極其重要的課題,歷史上中國與南海文明和西洋文明的關系,都是從廣州開始的,近代史、鴉片戰(zhàn)爭、辛亥革命,以及各種洋教的傳入,都與廣州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新教、西醫(yī)、鐵路、報紙等亦都是首先從廣州傳入。
廣州與世界文明的接觸體現(xiàn)了中外交往從西域到南海,再到西洋的格局變遷,其重要性從“南海道”在《新唐書》中被明確記載為“廣州通海夷道”可見一斑。自盛唐至晚唐,“舶”字在詩篇中高頻出現(xiàn),“廣府”與“舶市”形影不離。廣州黃埔區(qū)廟頭村的南海神廟所供奉的南海神,在玄宗朝曾被冊封為“廣利王”,可見其市舶之利為皇家重視,廣州因而也被喻為“天子南庫”。
當下“海路”歷史研究成為熱潮,但蔡鴻生認為,歷史研究“要冷,不要熱”。他表示,歷史研究的定位與其他“一帶一路”研究不同,要“到位”而不“越位”,冷靜思考、持續(xù)鉆研,把歷史上的“海路”做實、做深、做細,“有實事求是之意,無嘩眾取寵之心”。將歷史資料變成歷史事實最重要的工作是“碎片—過程化”,且一條“過程鏈條”絕不能有“缺環(huán)”。
立足中國,放眼世界
《廣州海事錄》形象與邏輯兼顧,不僅從內容上斧正廣州海事的許多流行說法,書中展示的方法論也為后人研究起到相當?shù)氖痉蹲饔?。蔡鴻生解?ldquo;立體化觀察”歷史方法:首先是縱向觀察,從古到今、從前到后;繼而為橫向觀察,一段時期內,各個方面的情況如何;再而便是由表及里,觀察事實本質;最后則要注意動、靜變化,譬如對條文、規(guī)章制度的研究,一定要對實施效果進行留意。條文為“靜”者,案例為“動”者,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蔡鴻生曾師從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1957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歷史系后,他便長期從事中外關系史的教學和研究。他戲稱自己的研究領域“不今不古,非洋非土”,客觀的規(guī)定性則是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考察不同時期雙邊互動的歷史情景,尤其是兩種異質文化從接觸到交融的情景。略人所詳和詳人所略,是他一貫堅持的著述原則。
蔡鴻生將一生奉獻給歷史,從2006年退休至今,他從未停止過讀書、做課題。當然,這并不局限于歷史資料,在他的案頭上始終放著《小邏輯》《理想國》等哲學、文化典籍。對此,他表示:“文史哲要不斷補充,它們不是知識的搭配,而是有機的聯(lián)系,文學是形象,哲學是邏輯,歷史是兼有形象和邏輯——要設想歷史現(xiàn)場,有形象才行。”(王堅)
相關新聞
- 2020-07-27助力閱讀好時代:讀聶震寧《閱讀的藝術》
- 2020-07-27《童心宇宙:兒童文學的本質與邊界》:行走在兒童文學的現(xiàn)場
- 2020-07-27從智慧到治愈:漫畫書走進都市人心
- 2020-07-23從智慧到治愈:漫畫書走進都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