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好滋味
不知從何時起,品茶也成了一種時尚、一種文化。
既然叫文化,那就得講究一些,而不是將就。
中國是產茶大國,歷史悠久,種類豐富,云南普洱、福鼎白茶、祁門紅茶、武夷巖茶……有的濃郁、有的醇厚、有的深沉、有的清冽,百茶百味。真要碰上三五個愛說的茶人,不用排練,就是一次精彩的茶話會。哪怕只是一個人品茶,也別有一番滋味。
平日里寫作,我更喜歡坐在臨窗的辦公桌前,用玻璃杯沏明前的碧螺春,雖然不及雨前茶芽老耐泡,但是葉嫩茶綠,湯鮮味醇。晶瑩剔透的杯,湛清碧綠的水,空氣中洋溢著生命的色彩,盛夏時節(jié)還能感受到新春三月的氣息,豈不美哉?
燒水用的壺,最好也是玻璃的。放眼窗外,綠柳在風中輕舞,鮮活的水花則在玻璃壺里一點點綻放。不過,泡茶的水千萬不能“隨性”,三分茶七分水,瓶裝泉水最好,即使茶葉沒有味道了,水也是甜的。恰似生活,可以平淡,回味卻甘甜。
水溫以初沸為佳。先將水繞著杯壁緩緩注入,只有這樣,杯子的受熱溫度才均勻。然后再投入新茶,新碧螺春絨多,第一泡茶要迅速倒出,這樣既不傷茶,湯色也能更清澈,這是碧螺春與其他茶葉的不同之處。
第二泡漸入佳境,我靜靜地端著茶杯、聞著茶香、聽著音樂、看著內心……那一刻,外面的世界是喧囂的,筆下的文字是昂揚的,品茶的人卻是安靜的。一次,有位老先生來我家做客,他說這才是品茶的境界。我笑道:“美好總要分享,有朋自遠方來,還能一起分享‘靜靜’的味道,不亦樂乎?”
《乙亥雜詩》的作者龔自珍曾說:“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為天下第一,古人未知也。”待到第三泡,茶的色、香、味、形全部生發(fā)出來,此時若能吟上一首詩助興,真是美極了。
唐代詩人盧仝自號玉川子,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的后代。盧仝最有名的作品是一首茶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也就是傳說中的《七碗茶歌》,詩中說:“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千萬不要以為前人所說是永遠的真諦,現在太多茶根本到不了第七泡,個別茶五泡以后就會無滋無味——自然環(huán)境改變了,哪里會輕易遇到讓你喝了感覺成仙欲飛的好茶?更何況泡得時間久了,再好的茶也會失去固有的味道。沒滋味了就得換!茶沒滋味和某些做事沒人味者相仿,壞心情。
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茶最好也由自己來泡,這原本就是生活里的修行。不必去茶館、不必請茶藝師,畢竟泡茶不是表演。
陪幾個從事環(huán)保工作的朋友品茶,我忽生感慨:“環(huán)保的目的是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的方法有很多,但首要在于改善人心。如同品茶,最佳狀態(tài)不過是拿得起、放得下,這是身心的大自在。在變幻萬千的時代中凈化自己,達到心靈的寧靜、安定,從而與自然相稱。”說罷,連我自己也覺得好笑,不就是一杯茶嗎?值得啰唆這么多?沒有茶又如何?如果真能將就,怎么都可以活著;如果真是講究,白開水也能品出好滋味。我經常說忙、說累、說自己放不下,其實哪里是放不下,更多時候,是我根本沒有拿起來。
品茶吧,不說了,沉默是金,或許沉默也會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文化吧?(李公綏)
相關新聞
- 2020-07-16梅子涵:碼頭和輪船
- 2020-07-16荷風吹落是鄉(xiāng)愁,重尋北京老胡同的塵世柴煙
- 2020-07-15汪正球:父親的酒
- 2020-07-14仰讀西狹“漢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