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到“我們”:公共性哲學的當代闡釋
由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郭湛等著的《公共性哲學——人的共同體的發(fā)展》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不久前正式出版。這是郭湛繼2002年出版《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之后,時隔近20年出版的又一本深度思考人的存在與發(fā)展的哲學著作。該書無論是內(nèi)容闡釋還是邏輯展開,無不展示出作者獨特的學人風格與學術氣質(zhì)。而作者在該書中所細致闡發(fā)的公共性哲學理念更是讓人讀后頓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前瞻性的公共性哲學理念
縱觀古今中外,哲學論域似乎形成了一種共識:“潛在—自在—自為”的演變邏輯。它不僅存在于個體的生命成長歷程,而且也展現(xiàn)為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又因為地域或國度的文化差異,催生出對如上必然規(guī)律的不同表達??鬃佑?ldquo;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來直觀呈現(xiàn);而老子則以“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來隱喻,不一而足。表達方式的殊異卻難以掩蓋內(nèi)在價值理念的殊途同歸:無論個體的生命成長或是人類社會的進化演繹,都在闡述“潛在—自在—自為”的“正—反—合”規(guī)律。“自然樣態(tài)(潛在)—現(xiàn)實樣態(tài)(自在)—充分樣態(tài)(自為)”的“正—反—合”,正是公共性生成規(guī)律的必然性揭示,即要“合”于自為的公共性。
在書中,作者所闡發(fā)的“公共性”,是融“倫理—道德”為一體的公共價值理念。誠如作者在第一章“哲學對公共活動領域的關注”中所言:“如果所謂回歸生活世界僅僅意味著回歸私人生活,即私人活動領域,不再關心公共活動領域,那么,這種回歸實際上是對生活世界更為嚴重的疏離。”這也正是作者在書中極力倡導公共價值理念的原因所在。只有在公共的倫理關系中,在共同體的發(fā)展理念中,人才可以反觀其自身,才能實現(xiàn)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公—共—公共”的多維闡釋
對公、共、公共等概念的微觀梳理,是當前公共性哲學研究必須予以回應的問題,有必要立足文字的倫理學解釋。其中,“公”意味著“背私”,反映出原初的人們對公平、公正的價值欲求,是人們對倫理之公的主觀性投射。而“共”的文字本義則是“托舉”,象征人們“一起”托舉“公認的神物”。比較來看,不同于“公”的價值訴求,“共”更多地內(nèi)蘊現(xiàn)象的呈現(xiàn),是對“公”的外化表達,具備外在的客觀性??梢?,無論是主觀的“公”,還是客觀的“共”,都在演繹相同的哲學主題:同一性。區(qū)別在于:“公”多指精神訴求,“共”則是外在呈現(xiàn)。由此,“公共”則意味著基于公、共的精神與現(xiàn)象演繹,訴求于倫理普遍性。
公共性內(nèi)蘊演化的如上進路,以不同方式呈現(xiàn)在本書的各章節(jié)中。如第三章“人文世界的公共性及其闡釋”中聚焦“共”的歷史與當代;第五章“哲學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的走向”從七種不同的維度展示“公”與“共”精神現(xiàn)象形態(tài);第六章“公共性的樣態(tài)與內(nèi)涵”基于六個不同的維度闡釋社會之“公”與“共”。對公、共、公共闡釋的多維化是本書一大特色,在色彩斑斕之“共”的現(xiàn)象呈現(xiàn)的同時,作者以價值之“公”的精神主線作為牽引,串聯(lián)起各章節(jié)思想的一串串珍珠。正如書中所說:“人們的公共精神的增強對于社會公共性建設的影響是深遠的。”身處共在而無法自我察覺,是人作為“單一物”的局限性所在。唯有跳出共在,反觀自我,人才得以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正是對公共樣態(tài)呈現(xiàn)的“多中有一”,使作者能夠超越“共”的多樣性而始終堅守了“公”的唯一性,凸顯出作者對公共性哲學問題的深刻把握。
公共存在與公共意識
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物質(zhì)與意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彼此作用,構成相互生成的價值生態(tài)。社會公共領域的物質(zhì)與意識關系,主要呈現(xiàn)為公共存在與公共意識間的辯證關系。公共存在決定公共意識,公共意識反映并反作用于公共存在,二者彼此制約,相輔相成。
公共存在決定公共意識,公共意識反映并反作用于公共存在是本書主線,這一哲學立場在書中隨處可見。如第七章“人們的公共存在與公共意識”、第八章“作為公共意識的哲學社會科學”、第十章“公共意識對公共存在的維護與建構”、第十一章“階級性與公共性:《共產(chǎn)黨宣言》的雙重意蘊”以及第十六章“文明復興:當代中國問題核心”等。從公共存在而不是從公共意識出發(fā)的唯物史觀立場,始終是作者所強調(diào)的核心理念。
作者在關注到公共存在對公共意識的前提意義的同時,也重視公共意識對公共存在的反作用。作者指出:“對社會公共問題的關注并不限于反映公共存在,而更在于通過相關的追問、反思和探討,尋求改進現(xiàn)實公共存在的途徑。”面對中國社會現(xiàn)實問題,作者顯然超越了學界對存在或者思維的某種偏激認知,倡導“公共存在—公共意識”的生態(tài)互構理念,力求在動態(tài)平衡中把握二者關系。
“我”與“我們”:從主體性到公共性
黑格爾有言:“成為一個人并尊敬他人為人。”“成為一個人”的“個人”內(nèi)在的倫理普遍性或公共性意味不言自明:一個人要成為“真正的人”,必須以“尊敬他人為人”作為前提,即“真實的個人”是要與他者和諧共生的個人。作者強調(diào):“人類越來越成為一個依賴其公共性而存在和發(fā)展的命運共同體。”這就是說,人類個體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獲得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個體”之“我”只是原子式的“教化”,必須訴求于“我們”,才能獲得真實的自由與發(fā)展??梢?,從主體性走向公共性,既是個體成長的生命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乃至未來宇宙生存的核心理念。
從“我”走向“我們”,這個主題貫穿于《公共性哲學——人的共同體的發(fā)展》一書始終,尤其體現(xiàn)為作者一再強調(diào)的公共主義價值觀。郭湛將研究領域從《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拓展到《公共性哲學——人的共同體的發(fā)展》,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學術工程。這不只是在用文字闡釋一個哲學理念,而且是在用哲學闡釋人的社會生命存在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誠如他在本書“后記”中深情闡述的那樣:“在人生中,我們都有各自的主體性,也有各種共同體的公共性。這是我們共同建構的我們借以安身立命的人文世界。”當然這是學術的境界,但也更是人生的境界。(卞桂平)
相關新聞
- 2020-07-16《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五卷):從宏觀的大寫意到嚴謹?shù)墓すP畫
- 2020-07-16用新體驗回應當下鄉(xiāng)村(解碼文學空間)
- 2020-07-14《小島》:中國?;甑脑娨鈺鴮?/a>
- 2020-07-14長篇小說《守藏》 講述故宮文物千里南遷的傳奇之旅
精彩推薦
- 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精準脫貧追蹤報道之菜產(chǎn)業(yè) 大菜園托起致富夢
- 2035所高校今年在甘招生238650名
- 甘肅省將著力建成1520萬畝高標準農(nóng)田
- 58位空巢老人集體慶生 頤圣公社大愛暖人心(文圖+視頻)
- 【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將臺堡:紅軍長征最后會師地(圖)
- 【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會寧:紅軍長征勝利會師 紅色基因光耀時代(圖)
- 【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在界石鋪舉行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到達甘肅85周年座談會(圖)
- 【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六盤山: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