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五卷):從宏觀的大寫意到嚴謹?shù)墓すP畫
人民網(wǎng)北京7月13日電 漢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fā)展和族群融合的重要時期,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chǎn),始終影響著中華文明發(fā)展的進程。其中,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和外來文明的入華融合是兩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近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推出葛承雍的《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五卷)正是相關重要學術成果的結(jié)集。
全書分為《交流卷》《民族卷》《藝術卷》《宗教卷》《胡俑卷》,集中探討漢唐時期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尤其是外來文明如何伴隨胡人進入中原逐漸影響漢地的思想、文化、藝術、風俗,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體現(xiàn)中國學者在相關研究領域的前沿性與高水平。
“從宏觀的大寫意到嚴謹?shù)墓すP畫。”文物學家、考古學家孫機在該書推薦詞中如此評價。歷史學家、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蔡鴻生談到葛承雍的研究時指出,“他對新文物和舊文本所作的闡釋,使研究對象更加物質(zhì)化和更加精神化。”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圍繞“漢唐記憶與絲路文明”“胡貌漢魂與異域文明”“唐風胡俗與絲路藝術”“唐三夷教與外來信仰”“唐人胡俑與外來文化”五個主題展開。其中,很多研究都秉持“新文物”與“舊文本”相印證的思路,利用中國大地新發(fā)現(xiàn)的出土文物進行開拓性研究,這些成果首次發(fā)表后都曾引起國際宗教界學者的重視與轉(zhuǎn)引。書中匯集了作者有關胡俑的部分研究成果,對胡人眼睛、駕車胡夫、駝載穹廬、胡漢馬球等細致入微的解析,對負囊胡商、袒腹胡人、胡人獵師、髯胡樂手等異域造型的詮釋,以文本結(jié)合出土的壁畫、器物、傳世繪畫等,賦予墓中無聲之物“活”的藝術生命,復原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立體地再現(xiàn)了中古時期胡漢文化交融的社會風貌。
該書作者葛承雍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研究員,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特聘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西北大學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唐文明、絲綢之路、宗教文物、藝術考古、古代建筑等。他在研究中始終強調(diào):考古是先導,史學是基礎,文學是羽翼。就是要充分利用考古新材料,運用史學的研究方法,結(jié)合史學與文學資料,善于吸收文學表達方式,將問題研究清楚,表述明白。
由于工作關系,葛承雍多年來深入考古現(xiàn)場和文物庫房,參與眾多文物精品展的策劃工作,經(jīng)眼的文物林林總總,不計其數(sh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萬件物”是他幾十年來工作的真實寫照。在這一過程中,葛承雍建立起自己的研究體系,產(chǎn)生了對中古時期胡漢交融問題的認識脈絡。通過“文字與文物”“廊道與線路”“叉口與中心”,反思多元與碰撞后中國文明曾經(jīng)達到的獨特高度,了解歐亞古國與古代中國或隱或現(xiàn)的文明聯(lián)系,其成果既對十字口文明圈輻射有理智啟迪,也證明文化交流是人類通向文明之路的必然征程。作者嘗試從歷史中喚起人們的文化記憶,通過文物、文字和古人的靈魂進行對話,讓今天的人知道歷史上曾有一群人的生命散發(fā)出奇異的光彩。借用蔡鴻生對《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的評價:“匠心獨運的五卷文集,既是嘗試集,又是新知集,實證與妙語兼而有之,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
相關新聞
- 2020-07-15《古文觀止》:從古代222篇散文名作中收獲慰藉
- 2020-07-15中國西夏學研究著作首次被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
- 2020-07-15中國交通工程學科開拓者楊佩昆學術生涯記錄新書在滬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