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寫作助力你的職業(yè)進階與人生發(fā)展 ——《公文寫作心法》教你寫出有價值的公文
一本關于公文寫作的書,前言卻要從人工智能寫起,這是不是有點天馬行空,不著邊際了?很多人都知道人工智能已經(jīng)會寫作了,但它能寫公文嗎?如果人工智能有一天能代替人寫作公文,這本書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目前在各級政府、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等組織中,存在著大量的擬寫各類公文文稿的工作。一方面,組織和個人為此投入大量人力和精力,很多單位表示找一個好的寫手比找一個好的管理者更難,公文寫作者承擔繁重的工作任務,不勝其累;另一方面,公文寫作屬于“三無工作”,即無客觀標準、無固定模式、無方法體系,初學者往往在艱難的自我摸索中飽受折磨,成熟者也無法有效地將經(jīng)驗方法分享給他人,整個行業(yè)的專業(yè)化程度不高,業(yè)務提升往往只局限在淺層次的模板套寫、范文學習、抽象的寫作要點掌握上,學習的效率和效果都不好。
可以說,當前我們存在著日益增加的公文寫作需求與落后而傳統(tǒng)的業(yè)務學習提升模式之間的矛盾。面對這些痛點,有人把目光投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大致定義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它是能接近人去思考的智能。那就是說,人工智能寫作(簡稱智能寫作)也能從事寫作這樣的腦力勞動。
事實上,人工智能在寫作領域的職業(yè)替代已經(jīng)發(fā)生了,在人工智能的熱門應用中就有寫稿機器人,目前智能寫作在新聞等領域已經(jīng)得到很好的應用。而公文作為程式化、規(guī)范化程度最高的文體,也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實現(xiàn)寫作模式的升級。用機器輔助人寫作,可以提升寫作效率,提升工作的效能。
人工智能能夠替代的部分,是標準化、程序化的部分,這一類文字的主要用途在于信息的傳送,而不關注文辭是否優(yōu)美,情感是否豐沛。讓人工智能去寫這些文字的話,可以把人解放出來,讓人有精力去寫一些真正自由發(fā)揮的東西。
公文寫作屬于剛需、高頻、受眾基數(shù)大的領域,全國有大量的組織和數(shù)以千萬計且在不斷擴充的公文寫作者隊伍。事實上,公文——尤其是法定公文和職場應用文,因為其程式化、規(guī)范化程度較高,正是智能寫作潛力最大的應用場景。在不遠的將來,每個職場人士配備一個機器人助手來幫助完成一些簡單、低層次的文字處理,人機協(xié)作完成寫作任務將成為現(xiàn)實。
人工智能的加入并不意味著寫作能力不再重要,恰恰相反,機器永遠替代不了最高端的那一部分,即智慧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當機器可以承擔很多工作時,高超的寫作能力及其背后的思考能力將變得更加稀缺。
人工智能寫作現(xiàn)在基本是從海量數(shù)據(jù)(603138,股吧)中總結套路,但是真正自由的寫作是從內心出發(fā)、向內心挖掘,然后把內心的悲傷、痛苦、興奮等感覺轉化為文字,這種寫作將是人工智能不可取代的。單就公文領域而言,人工智能可取代很多格式化、標準化的工作,但公文文稿中涉及情感、判斷、綜合、思維等元素,還包含了對分寸感、對象感等的把握,這是人工智能力有不逮的。
人工智能有很多種不同的算法,目前最為流行也最有前景的是深度學習,它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人類的大腦學習。但是它模仿的只是大腦的皮層部分,無法模仿最底層負責基礎生理、欲望的爬行大腦,也無法模仿向上一層負責感知、情緒、情感、動機、社交以及深度思考的邊緣大腦。
因此,人工智能不理解自己,它們沒有元認知能力,也沒有綜合認知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自我決定的能力。這是它們和人最大的區(qū)別,也是它們目前不能做到和人類一樣的地方。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發(fā)展,要處理的就是綜合的、多功能的、多目標的任務的相互協(xié)調以及多種價值觀、多種任務的相互協(xié)調工作,這其實需要人類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大腦,理解我們人類的心智系統(tǒng)。
比如,在公文寫作領域,讓人工智能按照模板和套路寫作是不難的,然而,公文寫作中如何去“悟”?如何通過轉化形成自己的觀點?如何理解寫作中的靈感?如何理解和回應受眾的需求?如何進行價值判斷和思想引導?如何使文稿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這一系列問題,如果我們都無法回答,當然也不能指望人工智能來回答。
換句話說,如果這些問題我們也不能回答,那么其實我們分辨不出自己和人工智能的區(qū)別。這其實不是人工智能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了綜合認知能力,如果我們也不能理解他人,如果我們也沒有了自我認識和思考判斷能力,那么其實我們無法和人工智能加以區(qū)別。
人工智能對我們最大的威脅就在于,在我們過于依賴很多的模板、套路、數(shù)據(jù)系統(tǒng)以后,自己變得懶于深度思考、懶于自我反思,智慧不斷退化。人的大腦有很多神奇之處,人的心智系統(tǒng)也有很大的潛力,但我們自己沒能完全發(fā)掘。如果我們放棄了這種發(fā)掘和成長的努力,那真的可能有一天被人工智能超越。人只有讓自己的智能不斷發(fā)展,將人工智能當作我們的輔助和工具,人與人工智能才能攜手同行。所以,人工智能最大的意義在于讓我們更多地理解自身,挖掘自身的潛能,激發(fā)自己的心智系統(tǒng),讓我們更了解自己,更理解同類。這些才是人作為智慧生物的迷人之處。
就公文領域而言,人工智能寫作從技術上不難實現(xiàn),關鍵在于算法。好的算法設計必須基于對公文的深刻了解和規(guī)律認知,這其實源于對公文背后的人的理解。有了這種理解,就能將寫作中的默會知識顯性化、條理化,對海量的數(shù)據(jù)進行有效分類和邏輯處理。換句話說,這就是把人在寫作時的運思能力通過技術賦能給機器。
這種狀態(tài)的智能寫作,既需要人工智能本身的發(fā)展,也離不開人對公文寫作的認識提升和規(guī)律把握。它絕不意味著將內容生產(chǎn)變成流水線勞動,更值得展望的前景是,它將成為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的培訓系統(tǒng),它將很多人關于寫作的默會知識變得可以分享,將使用的過程變成一個高效習得的過程,這將克服傳統(tǒng)寫作教學中欠缺方法體系的窘境。
因此,本書的寫作,其實是在人工智能寫作時代真正來臨之前,對公文寫作所做的一次系統(tǒng)思考;是就公文寫作這樁事,對人的心智系統(tǒng)進行的一次探索。如果跟著作者一起思考,我們將逐漸擺脫一些淺層次的認識,加深對公文寫作的理解與認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質量。即便有一天人工智能已經(jīng)變得流行,它也無法取代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的所思、所悟及所得。
有人可能問,這本書為什么不像同類書籍一樣有很多格式和范例?你想,這些格式范例到處都能找到,還需要再費筆墨來寫嗎?本書要寫的,恰恰是那些簡單的格式和例文所無法包含的,是寫作中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默會知識,是公文寫作中涉及思想、情感、判斷、思維的部分,也是人工智能難以完全替代和模仿的部分。
在本書中,作者將試圖回答:對于人人都知道的“主題要鮮明,觀點要新穎,結構要清晰”等公文寫作要求,究竟怎么樣才能做到?具體運用什么方法?怎么樣才能寫出有思想、有情感、有靈魂的公文文稿?怎樣修煉公文寫作的“詩外功夫”?怎樣把握那些語言難以清晰描述的訣竅與奧秘?甚至,怎么樣在寫作過程中修煉真正的能力,并使其助力自身職業(yè)和人生發(fā)展道路?
在寫法上,這本書也與眾不同,運用了故事化、人物化、場景化的寫作手法,讓人身臨其境,頓生參與感和代入感,在輕松閱讀中不知不覺地掌握其中的方法和奧秘。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價值之所在。
相關新聞
- 2020-07-10《鐘南山:蒼生在上》
- 2020-07-08新書快評
- 2020-07-07《戲班十年》:印象中的鄉(xiāng)戲
- 2020-07-07一座城與一代人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