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艷超(作者系蘭州大學學校辦公室教師)
危時守正,讀書養(yǎng)心。
疫情當前,每個人都不敢有絲毫松懈,每個人的身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震動,每個人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共戰(zhàn)疫魔,哪怕只是老老實實待在家里。
在被迫延長的假期里,于迅捷的網(wǎng)絡信息洪流中,我們曾為受贈防疫物資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所感動,也曾為“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所感慨,優(yōu)美雅致的詩句既成為一時熱議,也喚起了大家重新捧讀詩書的熱情,讓腳下受限的日子多了些思想放飛的熱鬧。這個長假,詩書或許是溫暖我們的最好源泉,也給了我們重新?lián)肀畹牧α?,放下手機,放慢時間,在更多安靜的時光里,翻開那些一直想讀而未讀的詩書,俯而讀,仰而思,于五千年文明中遇故友,在三千年詩章中交新朋,從字里行間尋遍八千里路云和月,讓瑣碎的時光因閱讀詩書而變成巨大的享受時刻,讓平凡的日子因閱讀詩書而充滿光彩明亮,不負生活,亦不負生命。
當疫情消散、天朗氣清之時,或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做“天下第一等好事”的過程中,視野會更加開闊,思維會更加敏銳,胸襟會更加豁達,知識會更加豐富,在繼續(xù)向光而行的歲月里,溫暖了自己,也溫暖了世界。
當歷史發(fā)展波瀾壯闊的大潮濃縮成一個時段的驚鴻一瞥之時,便成了詩書。書者,著也,記也,著明萬事,記往知來。自倉頡造字,天雨鬼哭,文明傳承,簡策帛書,書中解析五行八極,指點日月星辰,大話四方六合,細論生死陰陽,溯源三教九流,追根千宗萬派,收永存之詩賦,藏不朽之辭章,佐天地之理,正乾坤之道。時代變遷,滄海桑田,千百年來,一切最偉大的智慧、最偉大的思想和最偉大的科技成果都化為文字、圖畫,與世長存,與時俱進,成為人類發(fā)展史中最閃亮的存在。
一書一卷一乾坤。打開一本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在書中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鑒人,觀之梨花帶雨,誦之玉盤落珠,縱覽江山歲月,橫觀時代潮流,讓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在這里,春有“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夏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有“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冬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在這里,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蒼茫,也有“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恬靜安然,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疏朗清峻,也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壯闊悲戚,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悠然愜意,也有“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慷慨悲歌。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生命之嘆,也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的自信從容。喜則“一日看盡長安花”,悲則“天寒日短更心傷”,慨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愁則“落花寂寂黃昏雨,深院無人獨倚門”,豪則“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惘則“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可以在浩瀚的《四庫全書》海洋里激浪揚帆;也可以在巍峨的《名人傳》高山上汲取力量,可以在亙古的《資治通鑒》幽林中閑逸漫步,也可以在壯闊的《荷馬史詩》激流中滌蕩靈魂;從《飲水詞》中能看到納蘭容若那情真意切的傳奇;從《蘭亭集序》里依稀聞到王羲之那流芳百世的墨香。在書中,可以去古羅馬斗獸場看一場酣暢淋漓的角斗,也可以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去探訪諸子百家的爭鳴,可以去古希臘聽智者們激動人心的演講,也可以去大唐長安感受空前的繁華熱鬧。山川大地,五千年英雄肝膽,萬類生聚皆學問;日月星辰,九萬里古道熱腸,明光燦爛俱文章。從夜雪初雯讀到朝輝甫上,從大漠孤煙塞北讀到杏花春雨江南;從春日融融讀到秋月滿滿,從山水田園牧歌讀到金戈鐵馬陽關,在時光的默然交替里,在歲月的寂然運行中,朝賞千篇,暮讀萬卷,天地宇宙、古今中外盡在心間。
中華千年遠,詩書繼世長。崇尚讀書是中華民族歷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僅僅是因為讀書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不僅僅是因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而是詩書文明已經(jīng)深深地嵌入這個民族的骨子里,流淌在生生不息的血液里,化為恒久綿長的文化基因。在幾千年的文明追求中,樂讀苦讀的范例不勝枚舉,人有文周孔孟、班馬左莊、葛陸范馬、周程朱張、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等,事有韋編三絕、囊螢映雪、刺股懸梁、牛角掛書、鑿壁偷光等,流傳了一代又一代。有關讀書的格言也是燦若群星,古有陶淵明的“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顏真卿的“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王貞白的“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趙恒的“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jīng)勤向窗前讀”、于謙的“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左宗棠的“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今有孫中山的“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毛澤東的“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習近平總書記的“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等至理名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從一定程度上說,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枝獨秀、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屹立于世界東方,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書籍文明和最久遠的讀書傳統(tǒng),詩書繼世、崇尚閱讀之風綿延數(shù)千載。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夯實了民族的文化根基,筑牢了凝聚家國共識的基礎。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籍是世間最大的寶藏,里面藏著無窮無盡的財富,自然科學揭示物質(zhì)世界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人文科學為人生提供安身立命的根本。“書猶藥也,善讀者可以醫(yī)愚。”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實質(zhì)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腳步到不了的地方,讀書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讀書可以。簡單地說,讀書就像撿拾一塊塊鋪路石子,然后為自己鋪就通往智慧殿堂的通天大道。“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晚清名臣曾國藩說:“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可變化氣質(zhì)。”讀書猶如飲清泉、沐春風,在汲取精華、滋潤肺腑的過程中,鑒興亡,知榮辱,明心性,塑風骨,從而匯聚起成就事業(yè)的志氣、銳意進取的勇氣、自強不息的銳氣、光明磊落的正氣、不卑不亢的骨氣、襟懷坦蕩的大氣和廣聞博學的才氣,在天長日久和潛移默化中豐富知識、拓展視野、提升心智、升華品德、凈化心靈,最終“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鳥欲高飛先展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讀書,讓我們?nèi)饲榫氝_,下筆文章,于讀書中擁有誠實舍棄虛偽、擁有充實舍棄空虛、擁有踏實舍棄浮躁,在當下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太茍且的人,用富庶的生命、最好的自己“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讀書,讓我們洞悉萬事,人生況味,在讀書中經(jīng)歷的一千種人生,會讓自己即便在面對人生的重要選擇時,也會擁有一個更大的格局,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最適合的位置,從而握住擁有更多豐富人生的可能性。就算偶然深陷泥濘、洗盡鉛華,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哪怕生活卑微,也會充滿期待。
讀的書多了,就會發(fā)現(xiàn),以前從未注意過的大千世界竟然如此鮮活,方寸屏幕之外,自有一番萬水千山;讀書的多了,就會發(fā)現(xiàn),在浩瀚無涯的知識海洋面前,再大的煩惱都只是滄海一粟。當然,并非說讀書本身有多么神奇或者了不起,而是如果選擇了讀書,也就意味著自己還在找尋另一種可能亦或另一種生活方式,還沒有向現(xiàn)實低頭。簡單地說,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投資,書前從來沒有高低貴賤、窮富優(yōu)劣之分,卻能塑造一個志存高遠、遠見卓識、博愛尚德、靈魂豐富的人,繼而在平凡中生根開花,成為獨樹一幟的風景,成為留存在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痕跡。
《左傳》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古往今來,眾多帝王將相、文壇領袖、博學鴻儒,都以此三不朽為眾生奮斗目標,毫無例外的是都以讀書為實現(xiàn)三不朽的最佳選擇與途徑,古圣先賢們既從有字之書中參悟,也從無字之書中找尋,耗盡畢生精力不斷求索,于是在歲月的輪回中,便有了溫良恭儉讓的儒雅,琴棋書畫唱的品味,更有了將“以天下為己任”的生命擔當。于是古圣先賢們便將從書中的體悟化作了“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涵養(yǎng)了“和衷共濟”“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宏大格局,從“達則兼濟天下”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茍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無不是將書中所學以超越個體生命的形式融入無限的“大我”之中。更有北宋理學大師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縱絕千古,橫耀八方,既是華夏民族脊梁,也成中華文化靈魂,正因于此,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退縮過、屈服過、沉淪過,而是知難而進,百折不撓并最終在挫折中奮起,創(chuàng)造世界奇跡。我想,這應為千秋萬代讀書之人終生銘記、畢生踐行、恒久傳承,以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nèi)不愧心。
讀書天地大,我廬別有春。正值人間四月芳菲盛,何不攜卷做侶,執(zhí)書為伴,于紛擾塵世間,展一卷詩書,享片刻清閑,沐墨香之浴,惠澤于靈,氣華及身,在淺讀深念、冥思遐想中,走過千山萬水,看遍世間繁華,閱盡人生百態(tài),最終琢璞成璧,化為歲月安瀾,人生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