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武威10月19日電(記者 上官云)去過天梯山石窟的人,多半會對那里的壯觀奇景念念不忘:大佛巍然端坐,窟前水波蕩漾,遠處可見山巔積雪,恰是一幅交相輝映的人文自然景觀。
開窟造像,氣勢雄渾。天梯山石窟始鑿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歷經(jīng)北涼、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清歷代開鑿與營建,歷史悠久,有“石窟鼻祖”的美譽。
歷經(jīng)歲月滄桑,天梯山石窟風(fēng)采依舊。
“涼州模式”的形成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位于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市古稱“涼州”,是聞名于世的漢魏名郡、五涼故都、西夏陪都,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上的商埠重鎮(zhèn)。
天梯山石窟入口。中新網(wǎng)記者上官云攝
著名的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城南50公里處的張義鎮(zhèn)燈山村。天梯山石窟亦稱涼州石窟,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晚期的北涼,距今約1600余年。
“沮渠蒙遜在涼州亦好佛法”。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講解員陳佳解釋,“天梯山石窟是北涼王沮渠蒙遜主持開鑿的石窟。這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而且他認為,開窟造像可以長久地保留下來。”
作為一國之君主持開鑿的石窟,天梯山石窟是中國早期石窟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它的開鑿對同時期周邊或更遠地區(qū)的石窟開鑿具有示范和啟蒙作用,形成了中國佛教石窟造像藝術(shù)史上有名的“涼州模式”。
有觀點認為,天梯山石窟在佛教東傳的過程中,對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向西影響了莫高窟和高昌地區(qū)的石窟營造,其為研究北方佛教石窟和佛教建筑藝術(shù)提供了珍貴的斷代標尺,故被史學(xué)界譽為“石窟鼻祖”“石窟源頭”。
武威市博物館常設(shè)的天梯山石窟專題展,也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了天梯山石窟的藝術(shù)文化價值。那些珍貴的文物,揭示了天梯山石窟的歷史變遷和重要地位。
天梯山石窟的“說唱守窟人”
憑借美景與厚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蘊,天梯山石窟不斷吸引游客及文博愛好者到訪。
資料圖:位于甘肅武威市涼州區(qū)境內(nèi)的天梯山石窟吸引游人參觀。田鵬鶴攝
有時候,人們會在這里見到趙旭峰,他是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文博副研究館員,也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河西寶卷·武威(涼州寶卷)傳承人。
大約20年前,趙旭峰來到天梯山石窟從事文物保護相關(guān)工作。此后的時間里,他一邊進行石窟研究、臨摹石窟壁畫,一邊搜集、整理、出版涼州寶卷。
多年來,趙旭峰一直致力于石窟研究保護,努力通過“說唱”的藝術(shù)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絲綢之路上的石窟歷史和涼州寶卷,有人便稱他為“說唱守窟人”。
“涼州寶卷是佛教變文的一種分支,但比較通俗易懂,是天梯山石窟文化的重要元素。寶卷它講的內(nèi)容,主要是宣揚孝道和勸人向善等等。”趙旭峰解釋道。
在為游客講解石窟藝術(shù)時,他偶爾會即興吟唱幾段涼州寶卷,曲調(diào)蒼涼悠揚,常常引得眾人駐足,對涼州寶卷的傳播和天梯山石窟的宣傳,都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
他不止一次說起自己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培養(yǎng)一些年輕人,將涼州寶卷傳承下去。在自己退休之前,能多臨摹一些壁畫,為天梯山石窟多做點貢獻。(完)
- 2024-10-12甘肅多家博物館榮登2023年度國家一級博物館傳播力榜單前列
- 2024-09-27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每日鑒賞·甘肅麥積山石窟
- 2024-09-23【聚焦文博會】探索非遺保護新路徑——“非遺保護的創(chuàng)新實踐與國際合作”論壇側(cè)記
- 2024-09-19【甘快看】“簡”述歷史 “牘”懂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