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在隴上】
臘月盼年
鹵水點豆腐
粉條
文\薛俱增
臘月盼年,是國人一年四季煙火生活中溫暖的一章。
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中的人們,經(jīng)過了漫長而艱辛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到了臘月,滿懷喜悅地謀劃著如何慰勞這一年的家人和自己。在天水,在北方,乃至整個中國大抵如是。
隆重的節(jié)日,必有盛大的節(jié)目;盛大的節(jié)目,必有隆重的鋪排。
冬至是“年”的首次預(yù)告。一入冬,小雪、大雪次第登場,轉(zhuǎn)眼就是冬至。這一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是新一輪循環(huán)的開始。冬至也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俗稱冬節(jié)、亞歲。古人說“冬至大如年”,北方人說冬至吃餃子就不凍耳朵。把冬至和年相比,是想強調(diào)它的重要,卻仿佛也在提醒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人們——“快到年跟前了!”
自然的節(jié)令逐漸變化。小寒、大寒輪番上陣烘托氣氛。數(shù)九寒天,滴水成冰,好像在說“天寒地凍,準備回家過年吧!”盼著盼著,公歷新年先就到了。公歷新年是農(nóng)歷“老年”的彩排。如今中國人過新年也都有個“跨年”儀式,但終究與農(nóng)歷年無法可比,在老百姓心里,農(nóng)歷年不過,這一年還是沒有正式翻篇。
忽然到了臘月初一,主婦的心里通常都會陡然一緊,過年的大小事宜得提上正式日程了。不過也不用燒腦,幾千年來約定俗成的儀軌早已鋪陳好,臘月里每一天都數(shù)著過,自然就到了“年關(guān)”。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jié)是年的序曲。喝一碗甜香熱乎的臘八粥,翹首企盼的大年很快觸手可及,小孩子凍得紅紅的臉蛋上樂開了花,到處是他們歡呼雀躍的身影,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一路相隨。大人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趕集,掃房,正式為過年作準備。有道是一喝臘八粥,人就“糊了心”,平日舍不得買的也買了,再勤儉持家的主婦也大手大腳起來了。
現(xiàn)在物質(zhì)極大豐富,物流也特別發(fā)達,坐在家里辦年貨已成為現(xiàn)實,想要哪種山珍海味,快遞都可以送貨上門。但是,比起小時候去鎮(zhèn)上趕集辦年貨,可是少了很多樂趣!那時,每逢臘月,最歡喜的就是趕大集。步行二十里路到集市上,只見人山人海,人如潮水,個個摩肩接踵,人人身不由己,一路被裹挾著前行。已經(jīng)容不得你精挑細選了,一般碰著啥就買啥吧,反正品質(zhì)都不錯。置辦好年貨,再買個現(xiàn)炸的油餅或者麻花,站在街邊美滋滋地吃了,一抹油嘴,背上年貨跋涉回家,年味,就這樣濃了起來……
這些年回鄉(xiāng)下老家,我有時也去鎮(zhèn)上趕集,當然是開車去,懶得多走路是一方面,主要是現(xiàn)在道路暢通,拉東西方便,再不用肩扛手提了。從老家出發(fā),十幾分鐘就到了街口,一看街面上的人并不比早年間更多,但還是擁擠不堪,也是一路被裹挾著前行。所不同者,以前是人擠人,現(xiàn)在是車擠車,畫風不可同日而語。
小時候,家里除了非買不可的必需品,一應(yīng)食材都是自力更生。一進臘月,廚房里總是蒸汽騰騰。榨粉條、做豆腐、蒸饃饃等都是大事,全家總動員,男女齊上陣。外公外婆主辦,父親母親協(xié)助,我們娃娃也不閑著,從河里抬水,幫忙燒火,遞東西,充任“八方接應(yīng)大使”。
自家種的洋芋,粉碎后積攢下雪白的淀粉,經(jīng)過加工后在自制的粉床上榨成細條,一打一打過水后掛在鐵絲上曬干。場院里,一排排光潔細滑的粉條,在白日和白雪的映射下熠熠生輝,照亮了那些黯淡的冬天。
做豆腐,是最累人的一項活計,技術(shù)含量高,程序性強,得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條不紊。外婆老早就選好黃豆,簸凈曬干,在石磨上拉成豆糝子,用涼水在桶里泡了,又上石磨一勺一勺磨成漿,用來做豆腐。推磨是非??菰镎勰ト说幕?,最考驗人的耐力和意志。那些天外婆更是起早貪黑,不是在磨堂里推磨,就是在廚房里忙活。那時我已長大能推動石磨了,而且轉(zhuǎn)圈好久居然也不覺暈,倒是幫了不少忙,自己也著實得意。點豆腐,則是整個環(huán)節(jié)中最扣人心弦的時刻。天水人點豆腐常用漿水,出豆腐多,味道純正,沒有苦味。但如果把握不好火候和時機,一鍋豆腐很有可能化為烏有,所以點豆腐的時候,周圍人的心都提懸了。好在外公是全村點豆腐的好手,每次都會大獲成功。點好豆腐后,一家人喜氣洋洋。隨著工序的推進,豆?jié){、豆腐腦、熱豆腐陸續(xù)呈現(xiàn),小孩子們都以嘗鮮為快,一天下來撐得小肚子圓滾滾的。
臘月里,最激動人心的事情還有殺年豬。鄉(xiāng)人常說,農(nóng)家有一口豬,這年就過得大得很??粗桂B(yǎng)了大半年的肥豬,外婆總會嘆口氣,臉上有不忍的神色??尚『⒆觽兡墓苓@些,興奮得前院奔后院,只等著吃肉玩豬脬。女人們燒好熱水,備好調(diào)料和配菜,男人們拿來木椽、扎繩、鐵鉤等家伙,搭好架,栽好桶,大伙就去拉豬。“豬豬俠”凄厲的嚎叫聲在山谷里久久回蕩,伴和著眾人的大呼小叫與歡聲笑語,這年味一下子就升騰起來啦!那一段時間,愛吼秦腔小曲兒的殺豬匠老楊爸成了家家戶戶的座上賓,每天殺年豬痛快淋漓,拾掇完畢,自然要款待大伙,給親房鄰居端過肉去,共同分享這一年到頭難得的歡宴。
小年一到,年的正曲終于開始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鍋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
這首兒歌,基本概括了“正曲”的內(nèi)容。當然因地域不同,兒歌版本也不盡相同。在天水許多地方,大年三十晚上主打的“硬菜”都是啃骨頭,包餃子是近些年看電視春晚才時興起來的。小時候,老家經(jīng)常蒸的是開花的蒸饃,很少蒸光溜溜的饅頭。外婆說,蒸饃饃時人都要笑,這樣揭開蒸籠,蒸饃也會笑開花。
在笑聲中,我們迎來了除夕夜的高潮。等到正月初一翻過年,就像新娘被掀起了蓋頭,年也就沒了懸念,剩下的只有行禮如儀了。新春每一天都有固定的民俗儀式,拜年,走親戚,耍社火,一直耍到正月十五鬧元宵,掀起最后一個高潮。元宵節(jié)一過,年正式收尾,日子又導(dǎo)入了慢板。
“懶人記的事,還有個二月二。”二月二算是年的回聲。這回聲在天水尤其長,天水人甚至笑說:“夏至祭完伏羲爺才算過完了年呢……”
- 2015-02-12臘月二十三打發(fā)灶爺上了天 鏡頭記錄老蘭州人祭灶送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