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物中的歷史】
文溯閣《四庫全書》遷徙始末
甘肅省圖書館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館
《文溯閣四庫全書影印精選》
姜洪源
近日,文溯閣《四庫全書》原大原樣影印精選版《文溯閣四庫全書影印精選》出版面世。其歷時三年整理,涵蓋《潛夫論》《拾遺記》《文房四譜》《法書要錄》《畫史會要》等文化精華,共計40卷,分為3函,5種,18冊。
《四庫全書》創(chuàng)修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完成了全書的編纂與抄寫,歷時十余年。全書分經(jīng)、史、子、集,故名“四庫”。《四庫全書》成書后,共抄寫了7部,并模仿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式樣,建閣庋藏。其中,貯藏于紫禁城內(nèi)的稱為文淵閣,京郊圓明園內(nèi)的稱為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為文津閣,奉天(今沈陽)故宮的為文溯閣,統(tǒng)稱“北四閣”。存放在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鎮(zhèn)江金山寺的文宗閣和杭州圣因寺的文瀾閣統(tǒng)稱“南三閣”。北四閣專供御覽,南三閣對外開放,允許讀書人閱覽抄錄。各閣的名稱都有“文”字,也都與“水”有關,其中含義非同尋常。
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四庫全書》成書后不到百年就屢遭劫難。清咸豐年間,太平軍攻克鎮(zhèn)江、揚州,文宗閣和文匯閣《四庫全書》毀于兵燹;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也在戰(zhàn)火中散佚大半。英法聯(lián)軍入侵圓明園時,文源閣《四庫全書》亦毀于一旦。至此,7部《四庫全書》已毀掉3部半。
幸存的3部半也輾轉千里,飽受顛沛。文淵閣《四庫全書》最終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文津閣《四庫全書》入藏北京國家圖書館;文瀾閣《四庫全書》殘存本現(xiàn)藏于浙江省圖書館;而原藏于沈陽的文溯閣《四庫全書》最終落戶于甘肅蘭州。
那么,這部存放于沈陽的《四庫全書》為何不遠千里來到甘肅呢?又是如何輾轉落戶蘭州?它現(xiàn)今又如何呢?
文溯閣《四庫全書》易地遷甘
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同蘇聯(lián)關系惡化,那時全國各地都在備戰(zhàn)。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確保文溯閣《四庫全書》的安全,1965年初,遼寧省文化廳向文化部提出了將文溯閣《四庫全書》調(diào)離遼寧保管的建議。時隔一年,1966年3月文化部對遼寧省文化廳作了答復:“你們基于戰(zhàn)備需要,曾建議你省圖書館所藏《四庫全書》一部撥交西北地區(qū)圖書館保管,此事業(yè)已由我們報請中央宣傳部并中央文教小組批準,經(jīng)與中共中央西北局商量結果,他們已指定由甘肅圖書館收藏。關于交接手續(xù),請你廳徑與甘肅省文化局聯(lián)系辦理。”
甘肅省圖書館按照省文化局的要求,制定了詳細的文溯閣《四庫全書》接收和保管計劃,對接收時間、人員設備、保藏地點等都作了細致的規(guī)定,并定于1966年5月啟程去沈陽接收《四庫全書》,但因特殊原因未能如期成行。1966年9月,省圖書館又確定了第二個赴沈陽的接收小組成員:組長趙學義,成員方學俊、何勤貴、余賢杰、周省華。
9月29日,經(jīng)遼寧、甘肅兩省文化廳(局)商定,遼寧指派該省圖書館滕玉琢,甘肅指派趙學義簽訂了文溯閣《四庫全書》交接書。于是,總計3474種36315冊的文溯閣《四庫全書》以及5020冊清雍正年間印本《古今圖書集成》,踏上了西行之路。在輾轉一個星期時間,行程近3000公里后,于1966年10月中旬到達甘肅。當時誰也沒有料到,這次具有保護性質(zhì)的遠行讓甘肅成為文溯閣《四庫全書》最終的家。
“藏在深山人未識”
1966年10月13日下午,文溯閣《四庫全書》安全運達蘭州土門墩車站。而在此之前,蘭州軍區(qū)的27輛軍用卡車已提前1小時悄悄地到達車站并直接開上了站臺等候?;疖嚨秸竞罅⒓撮_始裝運,隨后《四庫全書》被秘密運抵距蘭州150多公里的永登縣連城魯土司衙門保藏。
根據(jù)戰(zhàn)備的需要,魯土司衙門曾是省圖書館和省博物館珍貴圖書和文物的戰(zhàn)備庫。魯土司衙門始建于明初,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其中大經(jīng)堂630多平方米。文溯閣《四庫全書》就存放在這座大經(jīng)堂里。為此,加固維修了大經(jīng)堂周邊寺院的圍墻,為了防潮,又在書籍下面墊上了十幾厘米見方的木頭,并且每天開窗通風,定期檢查室內(nèi)溫濕度,防止圖書受潮。1967年6月,甘肅省人委撥款5萬元,制作了1200個戰(zhàn)備書箱,替換了原來的包裝箱。盡管這里保藏條件比較艱苦,但由于管理人員采取多種保護措施,《四庫全書》未受任何損害。
此時,大多數(shù)人都不知道就在《四庫全書》藏于永登連城保管時,另一項擇地保管的工作正在秘密而緊張地進行著。原因是,作為臨時戰(zhàn)備庫的魯土司衙門畢竟距蘭州較遠,交通不便,而大經(jīng)堂及周圍建筑均為木質(zhì)結構,不利于防火,長期存放有隱患。文化部在撥交文溯閣《四庫全書》給甘肅的文件中有這樣一段話:“這部書是國寶……這部書運到你省后,在保管上要特別注意防潮、防腐、防蟲、防火、防盜,同時不得借閱,以保證圖書的安全。”這段話也成為《四庫全書》當時存放的總原則。文溯閣《四庫全書》存放地點的選定同樣經(jīng)歷了曲折的過程。
據(jù)檔案記載,省文化局曾組織專家考察了蘭州、天水、永靖、靖遠等適合存放的地點后,由于存放條件不夠理想而被一一否決。經(jīng)兩年多的實地勘察和反復論證后,本著“靠山隱蔽,少占土地”的原則,綜合考慮當?shù)氐恼苇h(huán)境、自然氣候條件和交通道路等多種因素,專家們最終選定距離蘭州60多公里的榆中縣甘草店靠山之處,為新的書庫地址。1970年,甘肅省財政撥款17.5萬元開始建設文溯閣《四庫全書》專庫。年底,戰(zhàn)備書庫落成。
1971年6月,《四庫全書》在魯土司衙門存放了4年零8個月后,又被秘密地運至榆中縣甘草店的專庫。甘草店專庫占地面積30畝,建筑面積2400多平方米。1月平均氣溫6.8攝氏度,7月最高氣溫23攝氏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323.05毫米,在保存紙質(zhì)材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書庫設計充分考慮了發(fā)生戰(zhàn)爭時《四庫全書》的安全問題,主體建筑分為地上、地下兩層,平時存放在地上一層,戰(zhàn)時使用升降設備可以迅速轉移到地下。書庫竣工后,省財政廳又追加投資,拓寬了一條通往公路的便道,修筑了圍墻和消防蓄水池,打了機井,配置了大功率發(fā)電機,使書庫的各種設備趨于完善。從此,這里就成了文溯閣《四庫全書》來甘肅后的第二個家。
在當時,只有很少的人知道被稱為“版本圖書館”的甘草店專庫。
藏在深山人未識。文溯閣《四庫全書》在榆中甘草店存放了長達34年之久。
一部巨著結束遷徙
到了20世紀90年代,文溯閣《四庫全書》的文化研究價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甘草店戰(zhàn)備書庫早已完成了其特定的歷史使命。為了優(yōu)化文溯閣《四庫全書》的藏書環(huán)境,應給它找一處永久的安居之所。1999年5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在甘草店書庫就《四庫全書》安全保管和書庫新建問題召開現(xiàn)場辦公會,作出在蘭州立項建設新館的決定。2001年12月18日,列入甘肅省“十五”規(guī)劃和文化建設標志性工程的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樓,在蘭州市北山九州臺奠基。九州臺東西有黃土梁環(huán)抱,藏書樓坐北向南依山而建,能有效地抵御沙塵,前方視野開闊,周邊綠化環(huán)境,污染指數(shù)較低,空氣干燥,是理想的藏書之所。新建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樓還借鑒了文津閣、文瀾閣的特色,在外觀與主體結構上保留著與原有諸閣一致的仿清建筑風格,采用現(xiàn)代化的技術手段,完全是按照國家特級文物的館藏標準和安全規(guī)范建設。
2005年,文溯閣《四庫全書》全部裝入新制作的香樟木書箱,井然有序地被搬進了九州臺藏書樓中。至此,甘肅最終成為這部飽經(jīng)患難的文溯閣《四庫全書》的第二個故鄉(xiāng)。
自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這部繕寫好的第二部《四庫全書》被運抵清朝肇興之地的盛京文溯閣之后,曾經(jīng)歷了數(shù)次的遷徙。
1914年,北洋政府命令將盛京皇宮古物運送北京陳列,奉天督軍段芝貴將文溯閣《四庫全書》也運抵北京。這是第一次書、閣分離。但書運到北京后并未得到妥善保管,由于卷帙浩繁,找不到合適的存放地,只好棄置故宮保和殿。這樣一放就是十幾年。
1925年6月,奉天教育會會長馮廣民赴京看見文溯閣《四庫全書》被冷落一隅,便求助于張學良等人希望將書重新運回沈陽。隨后這部書由馮廣民押運返回奉天,由于文溯閣被占用,只能存放在省公署一樓后廳,再轉放文廟大成殿。1927年文溯閣經(jīng)過修繕,《四庫全書》得以復藏。
1950年6月,《四庫全書》又被運出沈陽,運往黑龍江省訥河縣的一座小學校里保管。1952年因訥河水患,全書又被運到黑龍江北安縣存放。1954年1月,這部書第三次被運回沈陽。
一部書的命運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歷史。在中國,很難再找出像文溯閣《四庫全書》這部皇皇巨著所經(jīng)歷的顛沛、遷徙之苦了。九州臺是個吉祥的名字,祝愿文溯閣《四庫全書》在九州臺藏書樓中得到妥善的保管和廣泛的研究、利用,發(fā)揮出它應有的文化價值。
- 2023-06-13蘭州戰(zhàn)役沈家?guī)X戰(zhàn)斗遺址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揭牌
- 2023-06-122023年甘肅省示范性文物保護項目名單出爐
- 2023-06-08海報| 我是“敦煌壁畫復原古樂器”③ 琴
- 2023-06-08【尋跡絲路】涇川大云寺之千年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