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福建省長汀縣松毛嶺下的中復村村貌。朱芳彬 攝
圖為鐘鳴(右)向兒子鐘振華傳授講解經(jīng)驗。李任滋 攝
在福建長汀中復村,有這樣一群紅色義務講解員,他們甘當紅色基因的傳承人,堅定守護著紅色文化的薪火,通過生動具體的紅色教材深刻詮釋紅色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接續(xù)奮斗,矢志不渝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我這一輩子啊,就兩個字,一個‘紅’,一個‘心’”
龍巖市紀委監(jiān)委以鐘宜龍為原型拍攝的微視頻《守望》,講述了鐘宜龍七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在松毛嶺戰(zhàn)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的故事。
“長征的精神沒有終點,你站在起點,舉起火把,教我們重走信仰之路。”這是“2016年度感動福建十大人物”寫給鐘宜龍的頒獎詞,生動詮釋了他用實際行動踐行平生所言,“我這一輩子啊,就兩個字,一個‘紅’,一個‘心’。”
時間回溯到1934年9月23日,松毛嶺戰(zhàn)役的烽火燃起之時?!堕L汀縣志》記載:雙方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戰(zhàn)事之劇,空前未有。一批又一批血肉模糊的傷員被抬回村,有人缺胳膊少腿,有人身上滿是血和泥,年僅6歲的鐘宜龍目睹了戰(zhàn)爭的殘酷。
正是這場持續(xù)數(shù)日的激戰(zhàn),為中央紅軍戰(zhàn)略大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1934年9月30日,紅九軍團在觀壽公祠前含淚揮別眾鄉(xiāng)親,鐘宜龍的養(yǎng)父鐘大廷作為其中一員,一同踏上了長征之路。然而,和無數(shù)英勇犧牲的戰(zhàn)士們一樣,鐘大廷永遠長眠在了長征路上。
1950年,鐘宜龍帶隊上松毛嶺剿匪,意外發(fā)現(xiàn)許多散落在山嶺間的紅軍戰(zhàn)士遺骸。想到埋骨他鄉(xiāng)的養(yǎng)父,想到再也無法等到松毛嶺犧牲英烈歸家的眾多父母妻兒,鐘宜龍下定決心要讓烈士入土為安。之后的時間里,鐘宜龍帶領村民們翻遍整座山,四處收集遺骸,統(tǒng)一安葬,以祭英烈。但英雄們的姓名無從知曉,墓碑只能刻上統(tǒng)一的名字——“紅軍”。
寒來暑往,無懼烈日炎炎,不畏寒風凜冽。鐘宜龍不辭辛勞多方奔波,走訪本村和鄰村幸存的老紅軍、“五老”人員,廣泛搜集資料信息,核實革命烈士人數(shù)。他細心地將這些英烈的名字和事跡記錄下來,整理出《1928年—1934年長窠頭村參加革命工作的人員名單》,并傾注心血撰寫三萬多字相關史略,希望用生命換取和平的英雄不被世人遺忘。
信仰,令鐘宜龍矢志追隨。他拿出自己的畢生積蓄,修繕老屋,在家里辦起了“紅色家庭展”,并貼了一幅自己寫的對聯(lián)“若要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他本人一直過著清貧簡樸的生活。“每一次講解我都會當作第一次來對待,每一次講解我都感覺自己的心靈得到了洗禮和升華。”鐘宜龍希望通過紅色歷史故事教育和警醒后代,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以此告慰烈士的英靈。
2023年1月,享年94歲的“守魂人”鐘宜龍溘然長逝。他的精神猶如不滅的火炬,激勵新一代人接過傳承紅色文化的接力棒,繼續(xù)講述那些不朽的故事。
“紅軍烈士后代不講紅色歷史,誰來講?”
和鐘宜龍一樣,中復村講解員鐘鳴也是紅軍的后代,他的6位親人先后參加紅軍,均壯烈犧牲。
“其實,在做這些傳承工作的,遠不止我一人。其中,鐘宜龍是這一領域里堅持時間最長、做得最為出色的代表,他的精神每天都在激勵著我不斷前行。”自1983年起,鐘鳴便開始義務講解紅色文化。2015年,他更是全身心投入,擔任了中復村紅色文化專職講解員。
鐘鳴從小住在觀壽公祠附近,身邊幾乎都是戰(zhàn)爭親歷者,每家都有親人為革命犧牲的故事。只要有人提起紅軍,說起長征,村里的老人都是滔滔不絕,這些充滿英勇、堅韌與無畏精神的故事,在年幼的鐘鳴心中埋下了一顆傳承紅色文化的種子。
1983年,鐘鳴陪同江西興國籍的一位老紅軍,到松毛嶺劉坑尋找松毛嶺戰(zhàn)役中壯烈犧牲戰(zhàn)友的遺骸,未能如愿。盡管如此,老紅軍們的深情厚誼與革命精神令鐘鳴大為觸動?;叵肫鹪?jīng)聆聽村里老人講述革命故事的情景,鐘鳴的記憶突然變得清晰而鮮明。那一刻,他心中的種子迅速生根發(fā)芽。
“紅軍烈士后代不講紅色歷史,誰來講?這是我的職責,更是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為了把歷史講真實、講生動,鐘鳴踏上了尋訪之旅。他遍訪紅色文化專家、老同志及紅軍后代,渴望從他們的口中挖掘出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讓歷史更加鮮活、立體。在探尋途中,鐘鳴的腳步從未停歇,曾六赴湘江戰(zhàn)役舊址,尋得23位長汀南山籍紅軍烈士,經(jīng)多方籌資,組織近40位烈屬赴廣西興安等地進行祭拜。
“唯有講好紅軍的故事,講活老區(qū)的歷史,讓更多人聆聽,讓更多人感悟,才能讓這些故事傳得更久,傳得更遠。”擔任專職“紅色講解員”以來,鐘鳴已講解萬余場次,據(jù)他本人回憶,最繁忙時一日講解22場,連續(xù)站立十數(shù)小時。如今,61歲的鐘鳴依然滿懷激情地講述著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
“我想守住這一方土地,用心講好故事,讓紅土地精神世代相傳”
中復村還有一位年輕的講解員,大家親切地稱他為“小鐘老師”,他就是鐘鳴的兒子——鐘振華。
鐘振華自幼便在父親的敘述中,領略了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那些故事如同一把刻刀,在他心中深深鐫刻下了感動與敬仰。2015年,他開始協(xié)助父親整理資料,投身搜集與梳理家鄉(xiāng)紅色故事的事業(yè)中。
曾經(jīng)聽故事的人,現(xiàn)已成為講故事的人。目睹父親年過半百,仍堅持在一線,鐘振華感受到了這份工作的價值與意義。2017年,當面臨人生抉擇時,他毅然回到家鄉(xiāng)從事講解工作,接力講述紅色革命故事。
“父子兵”講解員并肩作戰(zhàn),學習之路從未停歇。在鐘振華的書房里,書架上擺滿了紅色書籍,他常捧卷細品,感受紅軍戰(zhàn)士內(nèi)心的熾熱與信仰。他從中整理出“家家無閑人,戶戶無門板”“生命等高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當紅軍”等動人故事。
“我想守住這一方土地,用心講好故事,讓紅土地精神世代相傳。”在很多村里人的觀念里,大學畢業(yè)通常意味著前往大城市尋求更好的機遇,因此,大家對鐘振華回村感到不解。剛開始,鐘振華還會在意旁人的看法,隨著時間推移,他更加堅信這是件有意義的事,其價值遠非金錢所能衡量。
紅色熱土亟需有人守護,傳承的使命亦需有人承擔,鐘振華將對紅色文化的熱愛,凝聚成了對過去的銘記與對未來的期許。
堅守,也是一種長征。從鐘宜龍到鐘鳴,再到鐘振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進。未來必將有更多的人,懷揣同樣的信念與熱情,守護這份寶貴的傳承。
“守”初心是為了更好“望”未來。在當年紅軍戰(zhàn)斗過的地方,越來越多的年青人承接時代使命,堅定守望紅色信仰,厚植愛國情懷,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砥礪前行,奮力譜寫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新篇章。(羅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