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簡為一枚,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關遺址第24號探方中。該簡完整,長19厘米、寬2.6厘米、厚0.6厘米,胡楊材質(zhì)。
此簡呈兩行書寫,從簡文內(nèi)容來看,當為橐他候官制作的出入符,形制與一般出入符類似,長約六寸且有刻齒。內(nèi)容包括具體機構(gòu)與肩水金關為某種出入符事項(吏妻子葆庸)、序號范圍(從一至百) 、具體編號(第卅一)以及“左居官右移金關”字樣。
盡管此簡并無使用者信息,但學者根據(jù)其形制、文例特點,認為這枚“家屬符”與漢昭帝中期“出入六寸符”一致,其使用時代較早,大概仍屬昭帝時期。具體到這枚簡來看,當為吏妻子及葆庸的出入符,這里的“葆”有擔保、質(zhì)保之意,同時“葆”與吏妻子、庸等并稱,顯然是一種身份,葆與庸應該都是吏妻子的一種私人隨從。

漢代肩水金關遺址復原示意圖
所謂出入關符,即出入關塞的憑證,類似于現(xiàn)代的護照或通行證。其長度大致為漢代六寸,約合今14厘米左右?!妒酚?middot;秦始皇本紀》載:“數(shù)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說文》:“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由此可知,漢承秦制,同樣以六寸作為“符”的長度。同時,從對出土簡牘中“出入符”的認識來看,出入符的側(cè)面皆有缺口刻齒,也即是所謂的“符齒”。符券刻齒,既可用以合符,又起區(qū)分左右的作用。簡牘所見出入符,皆左符留存,如上所舉簡例就有“左居官右移金關”即是如此。
漢代河西走廊上分布有四座關隘,它們分別是玉門關、陽關、居延懸索關、肩水金關。這四座關都設置于河西走廊交通郵驛大道要口,且沿河流和長城塞垣內(nèi)側(cè)分布。
這枚小小的出入符不僅是戍邊守吏家屬及隨從穿越關隘的通行證,更是漢代社會制度與法治精神的縮影,它見證了漢代官員及家屬在居延邊塞的生活狀態(tài),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于身份認證和人口流動管理的嚴格規(guī)定,也是我們了解兩千年前邊關管理、社會秩序與法治精神的重要窗口。(蘇陽撰寫)
- 2024-09-23著力提升基層案件辦理水平 縣級紀檢監(jiān)察干部執(zhí)紀執(zhí)法能力提升班側(cè)記
- 2024-09-23化肥科學施用水平不斷提高 有機作物種植面積穩(wěn)定增長
- 2024-09-23愿為清風伴春秋
- 2024-09-23樊家川的“領頭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