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值此良辰美景,古時在外游子寄思于月,于是便燃燈以助月色。月色嬋娟,燈火輝煌,月與燈交相輝映,承載著自古以來人們對萬家團圓的期盼。
中華燈彩有著悠久的歷史?!妒酚?middot;樂書》中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漢武帝在甘泉寺燃燈祭祀太一神,燈火徹夜不熄,開“張燈”之先河,后沿襲成俗。起初,燈彩在民間還較為罕見,隨著技術(shù)發(fā)展,紙、麻等材料因輕便易攜,且價格便宜,便成為制作燈彩的主要材料,這也使得燈彩藝術(shù)“飛入尋常百姓家”。
隨著技術(shù)的進步,制燈手藝愈發(fā)精妙,掛件配飾也愈發(fā)多樣,逐步形成匠作燈彩。在燈畫內(nèi)容上,衍生出了“畫必有講頭,圖必寓吉祥,典故精粹,雅俗共賞”的更高追求。代表長壽的有“壽字燈”“松鶴燈”,祈求豐收的有“五谷豐登燈”“年年有余燈”,寓意喜慶的有“福字燈”“大吉燈”……到了宋元時期,在江浙、中原、閩南等地區(qū)更形成了以“燈市”為主要形式的燈彩生產(chǎn)中心。手工技藝的日漸嫻熟、藝術(shù)表現(xiàn)的發(fā)展精進、審美情趣的多彩多元,使大街小巷里都遍布著熱鬧繁華的氛圍,琳瑯滿目的燈彩鋪天蓋地,布滿廊間、河道、樹梢,燭光輝映時繪就一派花好月圓的景象。
民間燈彩充滿著獨特的民俗氣息。明朝古畫《上元燈彩圖》描繪了明朝中晚期南京街市元宵賞燈游樂之景。沿街店鋪家家戶戶掛滿彩燈,燈上細節(jié)細膩優(yōu)美,神物、瑞獸、花鳥栩栩如生,金陵龍燈形象逼真,若干個燈籠相連而成的龍身流光溢彩,可一窺秦淮燈彩的盛況。燈火相傳中,人們依托當?shù)氐纳a(chǎn)生活、禮儀祭祀,記錄著千年來的煙火人間。
燈火中還寄寓著游子的情懷。無論是陸游“燈籠一樣薄蠟紙,瑩如云母含清光”的慨嘆時光,還是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鐵骨柔情,寥寥數(shù)語道不盡情意的富饒與悠長。燈彩早已不局限于單一的照明功能,更不只是簡單的視覺享受,而是華夏兒女一脈相承的浪漫情懷和精神寄托。
中秋之夜,湖廣一帶,人們用瓦片疊于塔上燃燈,江南一帶,則有制作燈船而后放歸大河的習(xí)俗……各色的燈火點亮漫天迷人的星光,燭火燃盡之時,燈火伴隨著人們的思緒,飄向遠方。(作者: 何思微)
- 2024-09-20有忍乃濟
- 2024-09-20甘肅省紀委監(jiān)委采用“七步工作法”調(diào)研檢查制度執(zhí)行情況
- 2024-09-20奮進強國路 | 綠飯碗就是金飯碗
- 2024-09-20黨的百年征程就是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lǐng)偉大社會革命的奮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