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箴言】
法者,輔治之具,當以教化為先。民不習教化,但知有刑政,風俗難乎其淳矣。
——明•薛瑄《從政錄》
【深意淺說】
為官做宦,治理地方,以刑罰為先,還是以教化為先,歷史上一直存在激烈的爭論。儒家思想要求教化為先,實行禮教,刑罰只是教化之后的輔助治理手段,是為實行禮教服務的。
在先秦儒家中,孔子是最多強調用禮樂教化的手段而不是嚴刑峻法的手段治理百姓的?!犊鬃蛹艺Z》中記載了一段孔子通過一個案子講解禮教思想的事跡。
孔子擔任魯國司法長官大司寇的時候,有父子訴訟,孔子就把他們抓起來,三個月不審判。父親請求撤訴,孔子就赦免了他們。魯國貴族季孫聽說這件事,就很不高興,說:“孔子欺騙我。以前他告訴我,國家治理必以孝為先,今天嚴厲處罰一個不孝的兒子,就可以引導人民孝順,難道不行嗎?為什么又要赦免呢?”
孔子的弟子冉有把季孫的抱怨告訴了孔子。孔子就講了一段大道理。孔子說:“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誅,賊也。征斂無時,暴也。不試責成,虐也。政無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書云:‘義刑義殺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陳道德以先服之,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憚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則民咸知罪矣。”
這里孔子的意思,就是他在《論語》中所說的“不教而殺謂之虐”。統(tǒng)治者沒有進行充分的教化,老百姓還沒有學習到應該怎樣順從,犯了錯誤卻予以嚴厲懲罰,這不是老百姓的過錯,而是執(zhí)政者的過錯。孔子認為,統(tǒng)治者只有在做好充分的禮樂教化之后,百姓仍然執(zhí)迷不悟拒絕服從,那么,使用刑罰就是應該的,老百姓也會明白什么是犯罪,因而畏懼順從。
孔子接著還批評說:“今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從而制之,故刑彌繁,而盜不勝也。”
孔子強調君子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給百姓作出表率:“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四方之民,則襁負其子而至矣。”
孔子強調禮教,反對刑罰,甚至連訴訟都一起反對。他說:“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孔子禮教為先、刑罰次之的思想,無訟的思想,在后世一直有很大的影響力。治理地方的很多官員,非常推崇教化的作用,對地方百姓進行教化,把刑罰作為推行教化的手段,服從服務于推行教化。
官員推行教化的主要方式有幾種。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在明清時期尤其清朝,就是宣講圣諭,另一種方式是旌表節(jié)孝,還有一種方式,是對于所謂有傷風化的各種行徑予以打擊,如打擊取締淫戲淫書、懲治逆子淫婦之類。最后一種方式,是以法律為工具推行教化。以法律為實行教化的工具,實際上取消了法律的獨立價值,限縮了法律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
(梁發(fā)芾)
【人間草木】

名稱:齒果酸模
分布:蘭州、天水、隴南、隴東、甘南
簡介:齒果酸模,一年生草本?;ㄆ?-6月,果期6-7月。根和葉中含結合及游離的大黃酚、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植物甾醇等化學成分,具有去毒、清熱、殺蟲、治癬的功效。
?。ㄖ参镔Y料由西北師范大學白增福、陳學林提供)
- 2024-07-04為官者應謹言慎行
- 2024-07-02審理案件中不能濫用刑罰
- 2024-07-01不能片面追求無訟
- 2024-06-27征收賦稅的同時,也要千方百計體恤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