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識】
在手機上輸入“藥”字時,會同時出現(xiàn)一個顏色非常鮮艷的膠囊,一半紅,一半黃,充滿誘惑。原來我們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膠囊,良藥也就不至于苦口了(這是不是也在啟發(fā)我們,忠言也可以不必逆耳)。
膠囊不僅僅是為了不苦口,還為了方便服用,也有緩釋的功能,從包裝的意義上,也有吸人眼球的功能。順便說一句,膠囊雖然不算過度包裝,但藥品領域的過度包裝確實已經成了一個問題。
《說文解字》:“藥,治病草。”“藥”字從草,所以中藥,也叫草藥。明代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的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收載藥物1892種,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植物藥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其中“凡得草屬之可供醫(yī)藥者六百一十一種,分為十類︰曰山,曰芳,曰隰,曰毒,曰蔓,曰水,曰石,曰苔,曰雜,曰有名未用。”普通人見過的草,認得的草,其實是極其有限的。翻一翻《本草綱目》,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什么草都可以是藥。傳說李時珍和神農氏一樣,也曾“遍嘗百草”,也許在他的心目中,每一種草都可能是一種藥。
有了病,才吃藥;誰有病,誰吃藥。其實,誰沒有病呢?在醫(yī)生眼里,幾乎每個人都是病人。而在“神醫(yī)”眼里,幾乎每個人都要吃藥。曾經流行過一句話,叫做“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于是,其貌不揚的生茄子,屢見不鮮的綠豆湯,一夜之間就成了無所不能的靈丹妙藥。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意思是,你只要把一種東西當藥吃,就一定會有副作用;本來沒有病的,亂吃藥也會吃出病來。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藥到病除,不過是一種美好的想象而已;藥不離身,可以算得上人生最大的無奈。
世界上有無可救藥的病,絕沒有包治百病的藥。(尚之)
- 2022-03-25文化之約 | 丹青不改是精神
- 2022-03-25歷史文化源流 | 潤物細無聲
- 2022-03-24灰:“灰色心態(tài)”不能有
- 2022-03-23自:自命不凡者必然自我吹捧,自以為是者必然自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