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人遇到災禍,內心就會產生恐懼;內心產生恐懼,行為就會正直;行為正直,思慮就會成熟;思慮成熟,做事情就會符合事理。行為正直,就會沒有禍害;沒有禍害,就能享盡天年。符合自然事理,就會成就功業(yè)。享盡天年,就能全生和長壽。能成就功業(yè),就會富有和尊貴。全生長壽、富有尊貴就叫做福。然而福產生于禍。所以《老子》說:“禍是福所依存的地方。”即由此來成就了人們的功業(yè)。
人生活幸福,榮華富貴就會到來;榮華富貴到來,衣食就會變得美好;衣食變得美好,驕傲放縱的心就會產生;驕傲放縱的心產生了,行為舉止就不合正道,行動也會違背常理。行為舉止不合正道,自身就會早死;行動違背常理,就不會成就功業(yè)。內有自身死亡夭折的災難,而外又無成功的名氣,這就是大禍啊。然而禍本來就源于有了福。所以《老子》說:“福是禍所潛伏的地方。”
【小識】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韓非子•解老》可以說是韓非讀《老子》所作的一篇“讀書筆記”,體現(xiàn)了韓非對老子思想的認識。
“黃老”就是黃老道家,除了老子之外,還有托名于黃帝的思想。根據現(xiàn)代學者的研究,黃老思想更加傾向于政治哲學,所謂“從天道到人道”“從道論到政論”。韓非思想無疑也體現(xiàn)出這樣的特征來。司馬遷為老、莊、申、韓等人合傳,將其寫在一處,這是他目光的過人之處。
韓非在解釋禍福之間的轉化時指出:禍患引發(fā)人的畏禍心理,畏禍心則督使人們行事正直、思慮成熟,結果反而因禍得福;反過來,福滋生了人的驕惰心理,而驕惰之心表現(xiàn)在行為上就是行為舉止悖逆常理,反而招致禍端。著名的“塞翁失馬”,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禍福相互轉化,好壞互為因果,雖在人情之外,卻在常理之中。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老百姓也經常說“壞事里面有個好事”。問題是,壞事就是壞事,好事就是好事,壞事本身并不是好事。關鍵在于,怎樣才能讓壞事成為好事、同時也避免好事辦成壞事?所以,相對于禍、福轉化的結果,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轉化的條件,即禍因何得福,福因何轉禍?這個問題想不清楚,壞事依然是壞事,成不了好事,好事也可能就變成了壞事。至于那些硬生生將壞事說成了好事的人,不是蠢,就是壞,用《韓非子》的話來說,便是“非愚則誣也”!
還是說歷史。吳越爭霸中,吳王夫差擊敗越國,報了殺父之仇后驕縱之心日長,寵幸小人伯嚭,殺了忠臣伍子胥,整日耽于酒色;而越王勾踐卻臥薪嘗膽、十年教訓,牢記會稽之敗,任用范蠡這樣的賢者,終于趁著吳國鬧饑荒的好時機,一雪前恥。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樣看來,禍福轉化,天命乎?人事乎?
專門講這個道理的還有西漢初年的賈誼。他早負才名,少年得志,很早就被文帝賞識;孰料命運多變,造化弄人,后來被貶謫長沙,郁郁獨居。于是作《鵩鳥賦》,其中說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優(yōu)喜聚門兮,吉兇同域。”話雖如此,他到底還是想不開。三年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他深自歉疚,最終憂郁而死,年僅33歲。
所以,能看到禍福的相互依存并且能把握其向對立面轉化的條件,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有此智慧,方可身處福祿之時,戒驕戒躁,常抱居安思危之心;困居禍厄之際,誠懇行事,永懷樂觀希望之志。(阿陽)
相關新聞
- 2020-04-01【清風典歷】和氏之璧
- 2020-03-31【清風典歷】孔子行
- 2020-03-30【清風典歷】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 2020-03-27【清風典歷】恂恂如也,似不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