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簽訂虛假協議,無效借貸造成損失誰買單? 鎮(zhèn)原縣人民法院審理一起網絡借貸案
網貸出借人不具有放貸資格,借款人與其簽訂虛假協議吸納借款,那么借款合同是否有效?日前,鎮(zhèn)原縣人民法院就審理了一起網絡借貸案,借款人王某訴稱,其曾向蘇某、汪某借款65500元償還89900元,因二人收取的利息費違反法律規(guī)定,要求對方退還利息費24400元。
鎮(zhèn)原縣人民法院查明,蘇某、汪某通過實名認證注冊,在某網絡平臺向他人提供借款。2022年9月,蘇某與王某在該平臺取得聯系,兩人通過微信交流達成借款意向,并通過平臺先后簽訂借款協議5份,年化利率均為0%,約定借款金額合計10萬元,還款10萬元。然而,雙方均未按照協議實際履行。后蘇某以微信轉賬方式,向王某個人賬戶放款5筆合計資金65500元,王某向蘇某賬戶還款89900元。
鎮(zhèn)原縣人民法院審理認為,合法的民間借貸受法律保護。出借人蘇某、汪某未依法取得放貸資格,以營利為目的在網絡平臺上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提供借款,其與王某之間的民間借貸合同顯屬無效。王某因該無效借款合同所取得的65500元應予返還(已返還)。對于該無效借貸行為給王某造成的損失24400元,應由過錯方予以賠償。各方都有過錯的,則視情況承擔相應的責任。
本案中,蘇某實施違法發(fā)放借款的行為,存在較大過錯,應承擔80%責任。王某明知該借款存在“砍頭息”“高利貸”等違法情形,仍先后五次簽訂虛假借款協議,亦存在一定過錯,應自行承擔20%責任。汪某雖在借款協議上署名,但在案涉借款中沒有資金往來,未實際參與交易,無需承擔責任。故法院判決蘇某賠償王某損失19520元。
該案一審宣判后,被告蘇某表示服從判決。
【法官說法】:網貸有風險,借款需謹慎。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規(guī)定,未依法取得放貸資格的出借人,以營利為目的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提供借款的,屬于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的六種情形之一。據《民法典》有關規(guī)定,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fā)生效力后,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 2023-10-26天水清水警方破獲一起買賣國家機關證件案
- 2023-10-26定西漳縣檢察強制醫(yī)療申請獲法院支持
- 2023-10-26武威古浪警方破獲兩起入室盜竊案
- 2023-10-26訴前調解化紛爭 握手言和事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