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里的甘肅服飾
甘肅,擁有除了海洋以外的所有地貌。地理環(huán)境是甘肅文化多樣性存在的基礎,而歷史上各民族多次的遷徙流動,形成了今天在甘肅生活的多民族交流互鑒、豐富多彩的文化。服飾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各民族的服飾被稱作“穿在身上的史書”。服飾是一個民族或民族群體約定俗成的著裝樣式,是民族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體現(xiàn),服飾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也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積淀的產(chǎn)物。
目前甘肅省傳承有序的服飾類非遺項目有:肅北蒙古族服飾、裕固族服飾等,還有與其相關的裕固族織褐子技藝、岷縣傳統(tǒng)織麻布技藝、舟曲織錦帶等,他們在各自的日常生活、婚俗與節(jié)日禮儀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蒙古族服飾
甘肅省內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區(qū)的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張掖市肅南縣白銀蒙古族鄉(xiāng)、張掖市平山湖蒙古族鄉(xiāng)等地。在元代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雅爾湖壁畫中可見蒙古族供養(yǎng)人的形象,他們身穿絲綢錦緞質地的高領左衽曳地長袍,已具有了鮮明的蒙古族服飾特色。在元代墓葬壁畫、墓葬陶俑、繪畫作品中可見到人們常戴的鈸笠帽,“帽笠”“暖帽”是其冠服主要特點,元末明初的葉子奇在《草木子》載“元代官民皆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后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也”,可見帽冠在蒙古族服飾中普遍且重要,成年女性多戴高聳的“姑姑冠”,少女戴紅色絨球帽子,男性戎裝多戴左右帔巾的暖帽。
元、明時期蒙古族進入甘肅,后來又經(jīng)過各類遷徙、文化交流與改變,為適應寒旱牧區(qū)的生活環(huán)境和放牧騎獵的生活方式需要,蒙古族服裝多為寬大的長袍、長坎肩、腰帶、帽子、靴子,有男女區(qū)別、長幼區(qū)別、季節(jié)區(qū)別、節(jié)日與日常的區(qū)別,最為盛大的當屬婚慶服飾。
肅北蒙古族服飾長袍的制作材料有皮、毛、絲綢、棉布等,無論男女袍子衣襟邊緣和袖口處都鑲有花邊,衣長過膝,領子為右衽、高領或交領,窄袖長至手指;男性服飾多為藍、棕色,女性服飾色彩鮮艷,多用紅、藍、綠色,大面積的整體色彩與小面積的刺繡相配合。腰帶多以棉布、綢緞制成,色彩鮮亮,與長袍相協(xié)調,在腰帶上掛有豐富配飾。傳統(tǒng)男性多戴平頂圓形帽,有貂皮帽、氈帽,現(xiàn)在男性也戴禮帽;女性戴尖頂圓錐形紅纓帽子,已婚女性必備“長辮套”裝飾品,在亮麗色彩刺繡的長辮套上鑲有三至四個銀牌,上面鏨刻著吉祥如意的花紋,使用時將梳好的兩根辮子分別裝入辮套內,再從中間穿出用紐扣盤住,用來保護和裝飾長長的發(fā)辮,這是婚禮服飾中的重要飾品。在重要節(jié)日儀式中全身佩戴大量的金銀、寶石配飾,烘托出華麗隆重的效果。這些服飾的制作過程,早期全部用手工進行裁剪縫制,技藝嫻熟的傳承人在制作過程中常常用自己雙手的不同位置來測量裁剪面料的長度尺寸,至今仍保存著完整的服飾制作傳承體系,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F(xiàn)在人們在重要的節(jié)日、婚慶等儀式中會穿著全套服飾,展示出當?shù)厝说娘L采。
二、裕固族服飾
裕固族為甘肅特有民族,主要形成于元、明時期,分布于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黃泥堡地區(qū)。裕固族服飾在民眾生活中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節(jié)日、婚俗禮儀中尤其受重視,2008年裕固族服飾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
雖然裕固族各地服飾并不統(tǒng)一,但整體來看最鮮明的特點在女性頭飾,即頭面和紅瓔珞帽,可能與古老傳說中的英雄人物薩利瑪河有關。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風雪帽,夏秋各有區(qū)別。男子夏秋戴圓筒平頂鑲邊的白氈帽或禮帽,高領左衽長袍,下擺兩側開衩,窄袖,馬蹄袖口,用彩色布、織錦緞水獺皮鑲邊。系紅藍色腰帶,腰帶上掛飾物,有腰刀、火鐮、鼻煙壺、酒壺等,足蹬高筒皮靴,飾物與冠服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西部女性多戴帽檐后部卷起的尖頂帽,東部女性多為大圓形帽,頂子細高。未婚與已婚女性的帽子略有不同,已婚女性多戴喇叭形紅纓帽或用芨芨草編織的帽子;未婚少女的前額戴綴有珊瑚珠的長紅布帶,在邊緣處綴有紅黃藍白綠色的小珠穗,垂在前額處,發(fā)辮梳成五條或七條,再將辮稍系入背后的腰帶里,以方便日常勞作活動。身著斜襟長袍,高領及耳,下擺開衩,外套彩色緞面的長坎肩,衣領袖口、衣衩、襟邊等處繡有花邊裝飾,腰束紅、綠或藍色腰帶,系繡花手帕及荷包,佩戴翡翠或玉石手鐲、耳環(huán)、金銀戒指等,足穿尖頭長筒繡花鞋或皮靴。
女性婚服是最隆重的,很多婚后日常服裝也在此時備好。女性婚服中最具辨識度的是頭面,長條形頭面佩戴在女子的三條長辮子上,胸前兩條,背后一條。多見布制的頭面,綴上珊瑚、綠松石、瑪瑙等,也有用紅牛皮底、黑或紅色絲絨底的頭面,鑲上銀牌、蜜蠟、珊瑚、松石等飾物,背后的一條頭面下方垂一顆紅珊瑚,上面鑲23塊白色海螺磨制的圓片,這種傳統(tǒng)頭面總重量約在五到七斤左右。傳統(tǒng)女性婚服多用藍色和綠色,以區(qū)別于著紅色服裝的“點格爾汗”天神。隨著文化的交流變化,對服裝色彩的禁忌逐漸消解,黃色、米黃色、紅色等色彩也常被新娘穿戴。
三、藏族服飾
甘肅省藏族主要分布于甘南地區(qū)、武威天??h、張掖肅南縣,因地域不同服飾也有差別。從傳世繪畫作品《步輦圖》中可以看到唐代藏服的基本特點,在西藏、敦煌壁畫中也可見五代至宋元時期的藏族服飾與現(xiàn)今藏族服飾極為相似,可見其服飾具有很強的文化穩(wěn)定性。2008年天祝、甘南藏族服飾,2011年卓尼藏族服飾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名錄。
甘肅藏族因地理條件與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區(qū)分為牧區(qū)、農(nóng)區(qū)和半農(nóng)半牧區(qū)三種類型,相應其服飾也有所差異,有生活裝和節(jié)日盛裝的區(qū)別。牧區(qū)服飾以甘南瑪曲、夏河為典型,男女都內著半高領、左衽的滾邊夾襖,多用紅、綠、藍、褐色綢緞制作,喜歡用水獺皮等裝飾衣襟邊。夏日穿氆氌做的“日拉”,春秋穿羊羔皮做里,外罩綢緞面的“察日”,冬天穿大羊皮縫制的“早化”。男款袍服寬大,冬袍領子鑲豹皮;現(xiàn)代女款藏袍吸收了近現(xiàn)代旗袍的特點,注意腰身的裁剪設計,領部鑲豹皮,在領角處裝飾彩色布條;襟裙下擺和袖口處多疊綴三種紋樣的氆氌,或用白羔皮、水獺皮和織錦花邊依次裝飾。
腰系3米多長的紅、綠色絲綢腰帶,腰帶上再加革帶;女款在腰帶上還佩戴銀或銅制的奶鉤、鑲有珊瑚、綠松石的銀飾物等。牧區(qū)的男女老少均離不了帽子,夏天戴圓形寬檐禮帽以防曬,冬天戴錐形的狐皮帽子,邊緣處裝飾毛絨邊,有些婦女兒童、老人也戴白羔皮配以綢緞的帽子。藏靴用熟牛皮縫制,有長筒、半長筒、低幫等各種式樣,以適應牧區(qū)的生活環(huán)境。服飾中常用珠寶、金銀、玉器、豹皮、貂皮、水獺皮等做配飾,人們喜愛佩戴各種質地的耳飾、項鏈、排珠、銀盤、小佛龕盒等飾物。
農(nóng)區(qū)服飾以卓尼、迭部、舟曲為典型。在生活裝中長袍以單色為主,長袍主體傳承中華傳統(tǒng)服飾右衽大襟、前后片連裁、前中斷縫接偏襟的基本結構形式,領部裝飾圖案,袖口處用白色面料拼接。盛裝長袍面料多為色彩艷麗的綢緞面料,袖口拼接刺繡面料。與牧區(qū)不同的是斜襟短馬甲,用顏色艷麗的提花綢緞面料為主,與長袍形成對比,長袍和馬甲均用5粒盤扣形制,腰系毛織的彩色幾何圖案腰帶。帽子以紅色石榴帽為主,年長者多正戴深棕色或黑色帽子,中青年女性則稍斜戴帽子,兩側有長纓穗垂于耳朵前后,已婚女子會佩戴發(fā)飾阿瓏銀錢,未婚女子則佩戴布料發(fā)飾叉采。靴子上有小面積的刺繡花紋裝飾,多采用傳統(tǒng)“洮繡”。
- 2024-08-09【文化掠影】圖片新聞
- 2024-08-09蕃巴秀:一場年輕人掀起的藏式時尚狂歡節(jié)
- 2024-08-07裕固族姑娘走僑鄉(xiāng):“早茶巴士”好City~
- 2024-08-06【文化·旅游】暢游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