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塊石碑隱藏的地理文化密碼
劉三木
承天觀碑(局部) 秦博文 攝
保存于正寧縣博物館的承天觀碑(局部) 秦博文 攝
正寧縣黃帝文化旅游景區(qū)(正寧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慶陽市正寧縣,曾經(jīng)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道觀非常有名,這座由唐玄宗親自詔令修建的道觀叫承天觀。如今,這座道觀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的風(fēng)塵之中,但有一塊記錄承天觀歷史的石碑被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它如同一把鑰匙,解鎖了隱藏其中的正寧地理文化密碼,讓人們了解了發(fā)生在這片神奇土地上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這塊石碑全稱為《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正月十日重修位于正寧的承天觀時所立,它在向人們闡述道教教義的同時也描繪了當時承天觀的宏偉壯觀以及興建的緣由,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唐宋時期道教的興盛和繁榮。
道教是中國真正的本土宗教,創(chuàng)立于東漢末年。而在道教創(chuàng)立之前,民間已經(jīng)流傳有很多有關(guān)老子修道的傳說,可能是基于民眾對老子的崇拜,道教成立之初,便尊奉老子為祖師,稱他為“太上老君”。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當時仕宦階層的處世哲學(xué)與道教自然無為、宗仰黃老等教義比較契合,道教因此得到了普遍的重視,進一步促進了道教的發(fā)展。
道教的鼎盛時期應(yīng)該是進入到了唐代,受道教讖語“老君當治,李弘當出”的啟發(fā),李氏在取得唐王朝政權(quán)以后,出于鞏固政權(quán)的需要,向外宣布他們正是圣人老子李聃的后裔,遂奉行崇道政策。唐高祖、唐太宗封老子為“祖神”,唐高宗追號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至此,道教在唐朝被尊為國教,享有很高的尊崇。
由于獲得了李氏王朝的支持,唐代成為中國道教發(fā)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朝代,尤其是到了唐玄宗開元時期,經(jīng)濟、文化空前繁榮,為道教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zhì)文化基礎(chǔ)。由于唐玄宗熱衷道教,有許多學(xué)者將唐玄宗定義為道教君主,并總結(jié)出幾點主要成果,即大力扶植道教;尊崇道教經(jīng)典;優(yōu)待道士女冠;遍封靈山仙跡;廣興道觀廟宇。
唐玄宗一生篤信道教,尤其是即位以后,可以說到了一種極致。他極力神化老子,不斷提高老子的封號,先后追封老子為“大圣祖玄元皇帝”“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將《老子》列入科舉考試內(nèi)容,并親自作注推行于天下。同時還將《老子》《莊子》《列子》改名為《道德經(jīng)》《南華經(jīng)》《沖虛經(jīng)》,作為道教經(jīng)典。不僅如此,就連楊貴妃的道號“太真”也是唐玄宗所賜,由此可見唐玄宗崇道的狂熱程度。除了尊崇老子之外,唐玄宗對其他創(chuàng)立道教各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也是倍加殊榮,如五斗米道的張道陵被追封為“太師”,道教茅山一派的創(chuàng)始人陶弘景被追封為“太保”。一些在世的道教宗師,也受到了唐玄宗的特別優(yōu)待禮遇,問道求法,拜官賜物,修建宮觀,已習(xí)以為常。
由于唐玄宗的極力推崇,道教在開元年間很快發(fā)展至極盛。這時的唐朝已是文化繁榮,經(jīng)濟實力雄厚,加之唐玄宗的多次詔令,全國各地修建道教宮觀蔚然成風(fēng)。據(jù)《新唐書》記載“天下觀一千六百八十七”,有學(xué)者指出這僅僅只是由國家出資修建的官方認可的道觀,即“官道觀”。而民間籌資興建的“民道觀”則更多,據(jù)估計在官方修建的一倍以上,這些道觀大多興建于唐玄宗天寶年間。正寧縣的承天觀正是興建于這一時期。
從《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的碑文中可以看出,承天觀明顯屬于“官道觀”,是由唐玄宗敕令修建的,關(guān)于它修建的具體時間碑文中沒有詳細的記載。但為何要修建承天觀,地點又是如何選到正寧這個地方的?承天觀碑向我們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
說來稀奇,在正寧修建承天觀是緣于唐玄宗的一個夢境。據(jù)碑文記載:“寧州真寧縣承天觀者,本唐開元中所建也。按輿地之圖,究經(jīng)史之自,蓋元宗嘗于中夕夢彼群仙。儼冰雪之容,疑來于姑射;馭飆歘之駕,若會于武夷。惟至誠之所通,非有道而不至。且指樂土,是為殊庭。既寤,而命使訪之,遂于其地得石像二十七軀,乃夢中之所睹也。即命營構(gòu)正宇,仍以‘通圣’為名。”意思是說,有一天唐玄宗做了一個夢,夢見一群仙人,騰云駕霧,自天而降,會聚于一個美麗的地方,并指這里就是他們的居處。夢醒后,篤信道教的唐玄宗便派出使者按照自己的夢境到全國各地尋訪。無獨有偶,尋訪沒多久,便發(fā)現(xiàn)一個叫羅川的地方與唐玄宗夢到的場景有些吻合,更為奇怪的是還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二十七尊玉石雕像。
也許是備嘗大海撈針之苦的官員為了盡快交差,便暗合唐玄宗的心理,編造說這些神像為天上二十八宿中的二十七宿,另外一宿就是唐玄宗自己,喻示唐玄宗是仙人下凡,真龍?zhí)熳又问?。當這一消息奏報朝廷時,唐玄宗果然是龍顏大悅,聲稱這二十七位玉真人正是自己夢中所見的仙人,隨即下詔在玉真人的出土地修建宮觀供奉,并按照順從上天旨意的意思起名為承天觀,同時還將羅川縣改名為真寧縣,寓意真人保佑一方安寧。
關(guān)于這個故事的真?zhèn)谓裉煲褵o從考證,但我們從正寧縣的歷史沿革可以得到一些印證。據(jù)史料記載,正寧縣的最早名稱是陽周縣,隋開皇十八年,改陽周縣為羅川縣。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改寧州為北地郡,羅川縣屬之。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北地郡為寧州,羅川縣屬寧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寧州為彭原郡,因在羅川發(fā)現(xiàn)27軀玉真人像,故改羅川縣為真寧縣。此后,真寧縣的名稱持續(xù)了近千年,直到清朝雍正時期,因避諱雍正“胤禛”名,遂改為正寧縣,沿用至今。
“寧州真寧縣承天觀者,本唐開元中所建也。”由此可以判定,是先修建的承天觀,后改的縣名。承天觀的建成大概已經(jīng)到了開元末年,因為這一時期正是唐玄宗對道教癡迷最深的時候,不知是出于政治的需要,還是唐玄宗對道教的癡迷進入了一種病態(tài),這一時期他經(jīng)常做一些與所謂神仙交游的夢。更為奇異的是他的夢還總能在現(xiàn)實中得到印證。據(jù)《唐鑒》卷九記載,開元二十九年正月,玄宗自稱夢見“玄元皇帝”老子,老子告訴他:“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汝遣人求之,吾當與汝興慶宮相見。”玄宗遂派人前往搜求,果然在西安周至縣東南15公里的終南山北麓的樓觀臺找到了老子畫像,遂迎請到長安興慶宮供奉。其實,正常的人都知道,尋到畫像的地方正是老子晚年生活、著經(jīng)、羽化的地方,秦始皇曾在這里修建老子廟,漢武帝也曾修建老子祠,老子墓就位于樓觀臺西約五華里的大陵山。
這一時期的唐玄宗除了喜歡“夢游”之外,還有一個嗜好,就是喜歡改名,“羅川縣”改為“真寧縣”并不是唯一的個例,就在同一年,還有一個地方的名稱也讓玄宗給改了,這次不但改地方名,而且連同自己的年號也一起改了,原因均與道教有關(guān)。受唐玄宗的感染,這一時期的一些官員們也開始“做夢”,而且是夢境更加離奇。公元742年正月,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見于丹鳳門之通衢,告賜靈符在尹喜之故宅。”這里提到的尹喜正是當年老子出關(guān)時被挽留在此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道德經(jīng)》的函谷關(guān)令,也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道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之一。玄宗隨即派人到函谷關(guān),果然在尹喜臺的西面發(fā)現(xiàn)了寶苻,遂以天降寶符而將年號改為“天寶”,并將所在的桃林縣改為“靈寶縣”。盡管當時的人們都懷疑是田同秀造假惑上,可玄宗卻大加贊賞,還晉升田同秀為朝散大夫。可見此時玄宗對老子和道教的迷信已到瘋狂的程度。正如范祖禹《唐鑒》所稱:“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矣。明皇崇老喜仙,故其大臣諛,小臣欺,蓋度其可為而為之也。不惟信而惑之,又嘗以勸之,則小人孰不欲為奸罔哉?”此后,人稱親見玄元皇帝者不絕,大唐王朝也從此走上了由盛轉(zhuǎn)衰之路。
到了宋代,由于五代之亂,造成“道教微弱,星弁霓襟,逃難解散,經(jīng)籍亡逸,宮宇摧毀”的衰敗局面,經(jīng)過宋初太祖和太宗的大力扶持之后,遂使道教得以逐漸恢復(fù)。承天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香火逐漸旺盛起來的。
承天觀受到重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北宋著名的道士、華山“陳摶老祖”的弟子柴通玄就在承天觀修行。據(jù)稱柴通玄活了有一百多歲。
由于宋太宗趙光義對道教尤其是黃白等術(shù)頗感興趣,他不但興建宮觀,還經(jīng)常召見道士,陳摶、丁少微、王懷隱、陳利用、郭恕先、張契真、趙自然、柴通玄等道士備受尊崇。真宗即位以后,更是把這種崇道政策推向了一個高潮。柴通玄曾多次到開封,向真宗進修身慎行之說,頗得真宗賞識,真宗還作詩以賜,免去道觀的田租,下令重修承天觀。
承天觀的地址就位于今天正寧縣永和鎮(zhèn)羅川村,原觀已毀,慶幸的是承天觀碑保存了下來,如今被移到正寧縣博物館保存。碑高2.72米,寬0.85米,厚0.22米,由刻碑的上佳材料陜西富平石鐫刻而成,碑首為二龍戲珠浮雕,形象生動,碑額篆書“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由朝散大夫行尚書兵部員外郎李維奉敕撰文,翰林侍詔朝奉郎尹熙古奉敕書并篆額。碑文為行書,字跡清晰,保存完整,是一塊文化價值很高的碑刻。
仔細研讀此碑,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此碑文論道深徹,闡釋清晰,描寫生動,說理謹嚴,行文流暢,文采飛揚??梢娮髡呃罹S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那么他到底是怎樣的一位人物呢?
據(jù)史料記載,李維為宋代洺州肥鄉(xiāng)(今屬河北)人,字仲方,李沆之弟。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考中進士,宋真宗執(zhí)政初期,由于獻《圣德詩》,被選拔到集賢院,累遷中書舍人。宋仁宗初為尚書左丞兼侍讀學(xué)士,預(yù)修《真宗實錄》,遷工部尚書。據(jù)介紹,李維“博學(xué),以文章知名。真宗巡幸四方,典章名物,多所參定。嘗預(yù)定《七經(jīng)正義》,修《續(xù)通典》《冊府元龜》。”
在我們所能查到的有關(guān)介紹李維的資料中,每每都要冠以“李沆之弟”,很顯然,是因為李沆的名氣更大一些。大家都知道,李沆是宋真宗時期的宰相,因秉性耿直,中正不阿,內(nèi)行修謹,知人善任,在當時有“圣相”之譽。相比于李沆在政治上的建樹,李維就要遜色很多,撰寫承天觀碑文時,他的官職為朝散大夫行尚書兵部員外郎,也就是五品的官階。此后擔任的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尚書左丞兼侍讀學(xué)士、相州觀察使等官職也都大多為一些附屬官職或虛職。但李維在文學(xué)上的建樹明顯要強于李沆。由于其博學(xué)多才,文章出眾,所以每次真宗巡幸四方時,凡是見到的典章名物,大多都由李維來參定。在李維的仕宦生涯中,大多數(shù)時間也被安排來編修文史典籍。李維著有《李仲方集》二十卷,可惜已遺失無存,但在今天能見到的《宋詩選》中我們依然能見到他的多首詩作。
由于北宋王朝實施崇文抑武的政策,所以在北宋初期,文化便得到了很快的發(fā)展和繁榮。在人才林立、群星璀璨的北宋文壇,李維能夠脫穎而出,以文章名世,足見其文學(xué)才能以及在當時的影響。但除了詩歌之外,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李維其他體裁的文章已寥寥無幾,因此,承天觀碑的碑文對于我們研究李維及其文學(xué)造詣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從碑文中可以看出,李維從闡述道教的教義開始到興建承天觀的緣由,從描寫當時羅川的秀美風(fēng)光、風(fēng)土人情到崇道設(shè)教的說理,從記錄重修承天觀前的精心謀劃到修建時的井井有條,從對修葺一新的承天觀的描寫到對統(tǒng)治者的稱頌,行文流暢,用筆洗練。這篇記事文章可以說從古到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涉,足見作者李維的知識淵博、文采斐然。
碑文中“茲縣據(jù)羅川之上游,實彭原之屬邑。氣象蔥蔚,原隰隱轔。人敦忠義之風(fēng),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xiāng);豳土畫疆,本公劉積德之地”的記述,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十余字,但高度精練,全面介紹了當時羅川縣的地理位置、自然風(fēng)光、風(fēng)土人情、歷史淵源等,讓人一目了然,可謂字字珠璣。
在承天觀的碑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即“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xiāng)”。軒丘,相傳為軒轅黃帝所居之處,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有熊,為黃帝的部落名。
一段時期以來,全國多地掀起了一場“黃帝之爭”,河南、陜西、甘肅等地均有參與,尤其是河南和陜西的爭議最為激烈。由于陜西動手較快,黃帝陵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似乎已成定論。但不斷有專家學(xué)者對此提出異議,而且各持己見,有論證說黃帝陵位于今天正寧縣境內(nèi)的,也有說黃帝陵在陜西子長縣的。凡此種種,莫衷一是。那么黃帝陵的具體位置到底在哪?
盡管陜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幾成事實,但隨著爭議的持續(xù),黃帝陵在正寧一說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其原因就是來自諸多的歷史文獻記載。
關(guān)于黃帝陵的最早記載應(yīng)該是《史記》中的“黃帝崩,葬橋山”。此后《漢書·地理志》載:“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上有黃帝冢也”。另據(jù)《史記·唐張守節(jié)(正義)》載:“《括地志》曰,黃帝陵,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近年來,有慶陽的學(xué)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以上記載所指的具體位置均為后世所說的寧州橋山,也就是今正寧縣五傾塬鄉(xiāng)。這一點從承天觀碑文中的描述和記載得到進一步確認,碑文中提到的“軒丘”,正是指黃帝陵。因此,承天觀碑作為一個有力的物證,對于研究黃帝陵的確切位置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隴右金石錄》評價承天觀碑為 “文字俱冠絕一時也”。除了碑文的文辭精彩淵博外,其書法也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由于書法的特殊性,中國書法史就是指歷代書法經(jīng)典作品與不同的書法家的歷史。因此,研究承天觀碑的書法藝術(shù),我們首先必須來了解一下它的書丹者。尹熙古,又稱尹希古,根據(jù)碑文中的介紹,他的官職為翰林待詔、朝奉郎,這在宋代屬于文散官,大概也就是個正六品的官銜,我們目前所能查閱到的有關(guān)他的資料甚少,只有簡單的介紹:“工篆,得撥鐙法,所書為一時之絕。真宗東封碑、領(lǐng)天貺殿碑、天齊仁圣帝碑皆其所書。書法類圣教序。”從中可以看出,盡管他的職位不高,但他的書法深受宋真宗的賞識,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幾塊重要的記事碑均出自尹熙古書丹,由此可見尹熙古書法在當時的受重視程度。
目前在山東泰山岱廟內(nèi)就保存有兩塊尹熙古的書法碑刻,一塊為《大宋天貺殿碑銘》,立于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還有一塊《大宋東岳天齊仁圣帝碑》,立于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但這兩塊碑的字跡均沒有承天觀碑完整?!陡拭C通志》稱承天觀碑“碑詞淵博,書法遒勁,似圣教序。”今天看來尹熙古的書法確自圣教序出,深得王羲之書法之精髓,同時又具有深厚的楷書功底。
我國歷史上一直保持有立碑記事的傳統(tǒng),碑刻書法多以正書為主,行書刻碑非常少見,保存至今的更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shù)。因此承天觀碑是我國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塊行書碑刻,對研究正寧的歷史變遷和北宋初期的書法發(fā)展脈絡(luò)具有很高的價值。
- 2024-01-24書壇大咖游遍大西北 為麥積山題下這句知名“宣傳語”
- 2024-01-24兩千年前的一次違規(guī)接待 或與西漢官場風(fēng)氣有關(guān)
- 2024-01-24河西為何能在亂世中獨啟太平?這兩位涼州刺史功不可沒
- 2024-01-18甘肅簡牘博物館創(chuàng)新文物展陳、研究與傳播尺寸藏萬象 撫簡閱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