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旗手
——序葉舒憲學術思想研究文集
葉舒憲
隨著年紀增大,歲月流逝,給后輩著作寫序的事也慢慢諸多起來。但為同輩好友、并且是其從教四十周年的紀念文集而作,于我還是頭一回。
自20世紀90年代結識以來,舒憲便成了我學涯中的真誠摯友,自始未變。他秉持多學科(去學科、破學科、無學科)信念,涉獵非常寬泛,成就太過耀眼,林林總總且?guī)缀跷迥暌蛔?,真是無從概括,一言難盡。
還在相識之前,我就開始讀舒憲的文章。作為80年代入道的同行,我們都屬西部,他在西北,我在西南;他譯介弗萊的神話批評,我注重西南的多民族田野。由于彼時“文革”延續(xù)的“計劃學術”限制,自上而下掌控的知識和信息都處在由京城精英壟斷分配的格局之中;正是舒憲加盟的“走向未來叢書”與“文化:中國與世界”等出版開拓者的積極努力和大量引進,非但沖破了僵化體制的封鎖,且通過思想國門的重新開放,讓地處“四夷”的同輩學人大開眼見,深受指引,開始知曉本土文化具有普遍價值,地方研究亟需世界眼光。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世界》(走向未來叢書)
再后來,在對人類學共同迷戀的驅使下,原本地處邊緣、各在一方的我們終于匯聚到了一起。受樂黛云、湯一介、李亦園等前輩的激勵鞭策,很快與蕭兵、曹順慶、彭兆榮、方克強、莊孔韶、鄭元者、王銘銘、易中天、楊儒賓等師友一道,在廈門舉辦首屆文學人類學學術年會,將號稱前沿交叉學科的一面旗幟高舉起來。在我看來,自誕生之日起,舒憲就成為了這學科的真正旗手。他對文學人類學的開拓、創(chuàng)見、投入、用心乃至執(zhí)著、癡迷,無人可比。
舒憲治學有很多特點,既長于沿襲傳統(tǒng),對經(jīng)典表述“接著講”;也善于別開生面,與流行話語“對著講”;最后還敢于挑戰(zhàn)權威,倒置“慣習”,對學界熟知的常識“反著講”。
舒憲“接著講”的突出體現(xiàn)是在王國維“二重證據(jù)”的基礎上,添加活態(tài)民俗及視覺圖像,發(fā)揮為“三重證據(jù)”、“四重證據(jù)”乃至還可因事延伸的“多重證據(jù)”。“對著講”的事例,表現(xiàn)在當時代重新盛行“絲綢之路”話語之時,舒憲另辟途徑,提出重釋“玉石之路”(“玉帛之路”)的主張,并且率隊田野,在祖國大地探查十數(shù)次之多,出版報告一大摞。此外,2004年在銀川參加人類學高級論壇主辦的生態(tài)文明研討會上,舒憲也勇于質疑經(jīng)濟要“永續(xù)發(fā)展”的觀點,與李亦園教授展開坦誠的當面論爭。
最后,舒憲敢于“反著講”的主要成果則呈現(xiàn)為對美國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大小傳統(tǒng)”說的倒置發(fā)揮,在承認文化傳統(tǒng)可有大小之分的前提下,將壟斷文字的上層精英視為“小”,將無文字、前文字的底層大眾稱為“大”,從而不但顛覆了人類學經(jīng)典話語中的認知結構,而且將對人類文化與文明的研究視野和尺度做了極大延伸。
蕭兵、葉舒憲等:“中國文化的人類學破譯”叢書
不過依我之見,舒憲的突出貢獻乃在于開風氣之先的“創(chuàng)新講”。從20世紀80-90年代首倡的“經(jīng)典破譯”“文化文本”“N級編碼”,到21世紀接連不斷提出的“熊圖騰”“神話歷史”“萬年中國”等等,無不令同人刮目相看,在學術研究的想象、胸懷及方法上觸動良多、受益匪淺。
舒憲對學術創(chuàng)新非常敏感。
1997年,我從貴州社科院調到川大任教,參與創(chuàng)立文學人類學的碩博士學科點,同時擴展以前局限在云貴高原從事的西南研究,將關注視野拓展至青藏高原東沿的岷江流域和四川三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甘(孜)、阿(壩)、涼(山)。不久便與石碩、徐君等當?shù)貙W友一道,在李紹明、冉光榮及后來介入的王明珂、黃樹民等學者鼓勵下,發(fā)起了圍繞“藏彝走廊”的系列討論。
舒憲對我們的動態(tài)非常關心。他聽聞我計劃啟動有關“藏彝走廊”的研究計劃后,專門約我談過一次,提醒我考慮換詞——不要沿用“藏彝走廊”。我問為什么?他說一則以族稱命名地域不妥,一則等于是炒前人冷飯。
——別人早已說過的東西,你們就不能想點新說法嗎?
舒憲的話讓我觸動很深,沉思之后,決定改變。就這樣,受他啟發(fā),我依照自然生態(tài)與歷史地理的特征沿革演變,將“藏彝走廊”改稱“橫斷走廊”,并以此為前提,策劃組織了我們三人共同參與的“中國民族文化走廊叢書”的出版計劃。在云南教育出版社的合作下,同時推出了聚焦地域走廊的系列“三部曲”:《河西走廊:西部神話與華夏源流》(葉舒憲)、《嶺南走廊:帝國邊緣的地理和政治》(彭兆榮)與《橫斷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態(tài)與族群》(徐新建)三部著作。
中國民族文化走廊叢書
與舒憲共事的滋味是什么呢?壓力山大!剛認識的那幾年,他還和大家一起擺龍門陣,有時甚至也說說包括自己的八卦。漸漸地,人就變得單一起來,從日出到日落,整天沉浸于學術之中:讀書、演講、寫作、出版……像拼命三郎和苦行僧一樣,近乎不吃不喝不睡,也不娛樂——除非去泡古玩地攤或看科幻大片,連笑話也不說了。每年發(fā)表的成果難以計數(shù),也不分刊物級別,從權威核心到師專學報,都投、都發(fā),感覺他一人一年做完了眾人若干年的活兒。
2010年前后,上海交大籌劃把舒憲從京城“挖”走。按程序要通過專家組面試評估,院士校長聞訊趕到,打斷議程,只提了一個問題:葉教授在同行序列里的影響因子如何?待獲知“排名第一”后,二話不說當即拍板:引進!
再后來,舒憲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結項驗收,完成的成果堆了好幾張桌面,陣仗驚人。評委王一川作總結,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舒憲兄你把標桿抬那么高,叫同行弟兄以后怎么活??!
舒憲不說什么,默默微笑。
如今,文學人類學已在中國發(fā)展為一門學科、一種話語、一支團隊和一項眾人參與的學術事業(yè)。無論后人如何評價我們的今日努力,相信都不會無視其中的閃亮旗手——葉舒憲。
文化走廊里的“三馬夫”(2007年·西雙版納原生林)
作者簡介
徐新建,文學博士,廣西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文學人類學研究分會榮譽理事長,人類學高級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來源:文學人類學微信公眾號
- 2023-11-23《吾愛敦煌》:愛的寫意
- 2023-11-17電影《吾愛敦煌》首映禮在敦煌舉行 主創(chuàng)人員齊聚一堂共話創(chuàng)作過程
- 2023-11-15敦煌莫高窟及其現(xiàn)代文化角色
- 2023-11-13【中央媒體看甘肅】在這里,非遺育人,讓古老技藝煥發(fā)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