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朝的秦安書院
■《真谷先生講學處碑》
□王廣林
秦安向來為人文昌盛之地,清朝時書院教育亦不輸于州、道,只是規(guī)模稍小,師資稍遜。
乾隆八年至九年間,秦安知縣牛運震購置官署之東的侯郎中故居,創(chuàng)建隴川書院,這是秦安歷史上最早的書院。隴川書院上正廳3楹,左右齋房6楹;中講堂3楹,左右齋房6楹;前大門3楹。堂前懸“敬業(yè)樂群”匾。大門上書“隴川書院”四字,已無存。書院招收童生30名,開設《四書》《五經(jīng)》等經(jīng)學,《二十一史》《資治通鑒》等史學及對偶聲律學等,將書法、習字、作文、屬對作為學生的必修課。
牛運震集諸生于書院講習,又刊碑記述此事,此碑名為《牛尹碑》,今是否存,待考。另外,今秦安泰山廟嵌立有《真谷先生講學處碑》一通,碑高166厘米,寬72厘米,上鐫“真谷先生講學處”七字。此碑為秦安士子紀念知縣牛運震在隴川書院講學而立?!杜R放c《真谷先生講學處碑》是否為同一碑,亦留存待考。
隴川書院歷經(jīng)多次更名。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署縣胡奠域嫌隴川書院狹隘窄小,捐俸銀、募勞力,購置學署之東的民地整修移建書院,規(guī)模稍為齊備,仍移《牛尹碑》于書院內(nèi),自榜曰“雞川書院”,故址在今縣四小院內(nèi)。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署縣冷文煒重修,榜講堂為“明道堂”,榜院門為“龍山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知縣申寧吉重修,后廢為公廨(古代官吏辦公之所,即衙門)。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知縣董秉純榜為“春雨書院”。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知縣陳伊言諭示縣人重修書院,增房舍4楹,后院建齋房12楹,建講堂、夾室2楹,榜曰“景權書院”。
景權書院歷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五朝,閱80余年風霜,其間又經(jīng)歷多次重修。景權書院開設的課程與創(chuàng)建時大致相同,教育經(jīng)費以收取租金為主。光緒之前,書院有原額學田30畝,新增學田32畝,南門舊月城店房27間,南城中和典房20間,歲征租賦共177貫,同時開墾800多畝荒地,歲征夏秋糧和租金。光緒年間,景權書院有原額學田72畝,除荒蕪和水沖沙壓之外,僅剩熟地30畝,生計窘迫。
從隴川書院到景權書院,秦安的書院在150余年間五易其名,一脈相傳。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秦安名士高秉衡北上應試不第后回鄉(xiāng)倡辦鄉(xiāng)學,將景權書院依“癸卯學制”改為秦安縣高等小學堂,自任教習。至此,秦安的書院完成歷史使命,乃廢。
高秉衡,初名文衡,字漁山,號蘧廬,秦安人,光緒辛丑舉人。早年就讀于“隴南文宗”任其昌主講的隴南書院,深受先生器重。
1898年前,高秉衡先生主講于漳縣武陽書院和秦安景權書院。將景權書院倡辦為治學嚴謹?shù)泥l(xiāng)學,摒棄清末書院沾染上的末世頹風,弘揚進步的教育理念和治學精神,高秉衡可謂有功,不愧為一代隴上名士。古之義學以訓童蒙,書院則造垂成之士。
自秦安隴川書院成立,到清政府1901年下詔改全國書院為學堂,以書院為培養(yǎng)主體,秦安共中16名進士、4名武進士、57名舉人、110名武舉。此外,還有更多的貢生(其中包括隴南書院培養(yǎng)的秦安籍進士、舉人和貢生),在秦州僅次于州城,遠遠超過清水、禮縣、徽縣和兩當。這些進士和舉人成為秦安生氣浩沛的文化輻射點,他們?yōu)楣佟槿伺c為學時留存下來的那一點文化血脈得以代代相承,裨使秦安賢才輩出,文脈不絕如縷。
?。ㄌ焖請螅?/p>
- 2023-08-30伏羲創(chuàng)八卦的靈感來源于天象 這座古山是“觀測基地”
- 2023-09-19侵辱持王杖老人獲死刑 漢代這個男子被實名曝光
- 2023-09-19甘肅"升學率"太低怎么辦?眾籌"趕考基金"助士子上岸
- 2023-09-191944年,清華畢業(yè)的甘肅省博館長月收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