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芽国产亚洲欧美日综合色韩,婷婷五月不卡综合,wwwwxxxx亚洲欧洲在线观看,亚洲av图片在线观看,成年日本小美女黄色网站天天干,国产美女不卡自在线拍,久久本道综合久久伊人

您當(dāng)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wǎng) >> 甘肅文化 >> 歷史珍聞

古道之上,一架山嶺的傳奇(報告文學(xué))

22-11-04 10:38 來源:中國甘肅網(wǎng)-甘肅日報 編輯:劉姍

  原標(biāo)題:古道之上,一架山嶺的傳奇(報告文學(xué))

  青泥村一角 冉創(chuàng)昌

  青泥嶺 冉創(chuàng)昌

  左玉麗 王占東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唐天寶元年(742年),李白送友人王炎自長安入蜀,寫下了千古絕唱《蜀道難》。

  他以浪漫主義的激情,變幻莫測的筆法,展開奇?zhèn)ハ胂螅陨酱ㄖU言蜀道之難,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古蜀道沿途的山峰之高、絕壁之險、通行之難,刻畫出一幅重山疊嶺、奇峰險壑、飛流驚湍、奇麗峭拔的山水圖卷。

  在長安,李白結(jié)識了賀知章。賀知章讀了《蜀道難》后,連連贊嘆:“子謫仙人也!”

  李白“詩仙”的美名,由此而來,千古流傳。隨之不脛而走、聲名遠揚的,是“難于上青天”的蜀道,還有那“百步九折”的青泥嶺。

  一

  秦嶺山脈,群山連綿,山峰高聳,橫亙于關(guān)中平原與四川盆地之間?!妒酚洝分忻枋?,“秦嶺天下之大阻也”。

  為了打通南北之路,古代先輩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用極其簡陋的工具,開鑿出多條蜿蜒于崇山峻嶺間的孔道。

  廣義上的古蜀道,包括全國各地通往蜀地之道及蜀地內(nèi)的道路,其中北路大關(guān)中區(qū)域(包括甘肅天水)與四川盆地之間的通行道路最為集中。由秦入蜀,從東到西分別為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祁山道;由隴入蜀,有三國時期的陰平道。

  狹義上的古蜀道,特指唐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至蜀中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的官道。

  而李白所吟誦的“蜀道”,指的是陳倉道。

  “陳倉道從殷商時即已通蜀,秦以前稱故道,漢代稱陳倉道和嘉陵道。”在徽縣博物館“通衢豐邑”展廳里,站在沙盤前,隨著館長曹鵬雁長達3小時的娓娓講述,蜀道從數(shù)千年以前走來,在我們的腦海中慢慢地清晰、立體、鮮活起來。

  陳倉道最崎嶇、最險要的路段,在甘肅境內(nèi),是以青泥嶺為中心區(qū)域的青泥道。

  作為秦嶺山脈的支脈,位于徽縣縣城東南的青泥嶺,把陳倉道分為南北兩段,青泥道在陳倉道南段。

  青泥嶺因山高路險多泥濘而得名?!痘湛h志》記載:“懸崖萬仞,上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明代《郡國志》記載:“青泥嶺……懸崖萬仞,上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故名青泥。”

  這奇險的山嶺,方圓幾十平方公里,險道百里,懸崖萬仞,多云密雨,泥濘難行。詩人們把青泥嶺的高峻和崎嶇難行形容得淋漓盡致。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李白的感慨。

  “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沒已久,崖傾路何難。”杜甫這樣寫道。

  柳宗元在《興州江運記》中,描述了青泥道上“崖谷峻隘,若蹈利刃。深泥積水,血流棧道。糧藁填谷,馬牛物故。運夫畢力,守卒延頸其可哀”的艱險實況。

  詩人們的描寫并非夸張。2011年,曹鵬雁曾對青泥古道進行探查,沿途險象環(huán)生,其過程之驚險,令他刻骨銘心。他在筆記中這樣寫道:“我獨自沿殿華山青泥河谷溯流而上,再次進行了探險。這道早已荒廢,已全然找不見舊路蹤跡。河谷內(nèi)激流轟鳴、大石磊磊、荊棘叢生。山谷左側(cè)多為懸崖,絕無通行的可能,山谷右側(cè)由牛羊踏出的小徑不時被激流、巨石、荊棘阻斷。穿行于谷間,隨時就得跳越深澗巨石,貓身鉆狼牙刺叢。滿坡的森林黑壓壓一片,遮天蔽日。黑漆漆的樹叢之內(nèi),烏梢大蛇擋于道中,見人直往腳下?lián)鋪?,劇毒的竹葉青蛇掛在樹梢晃蕩,倍感陰森恐怖。”

  如今,青泥古道除了小部分路段外,大部分已經(jīng)湮沒在山嶺荒野中。但它的原始風(fēng)貌,卻長遠地保留在歷代詩文中,留存在人們的記憶里。

  二

  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徽縣縣城東南20多公里的一座山脈,奇峰突起,其狀似“巾”,其色如鐵,給人一種“碧嶂插遙天”的巍峨。

  《徽縣志》記載:“……東南四十里巾子山,其山巔望之形似巾子,故名。其色如鐵,又名鐵山。唐謂之青泥,宋始稱鐵山。陡壁直上五六里至其巔,俯瞰城郭。”

  《徽縣新志》的描述更加詳細:“青泥嶺在興州長舉北,西北接溪,山東即今通路,懸崖萬仞,上多云雨,行者屢陷泥淖,故曰青泥嶺。東南四十里巾子山,其山巔望之形似巾子,故名。其色如鐵,又名鐵山。唐謂之青泥,宋始稱鐵山。”

  “那就是海拔1946米的青泥嶺主峰——鐵山。”在徽縣縣城南約9公里的大河店鎮(zhèn)青泥村村口,遙指著直沖云霄的青泥嶺主峰,徽縣文體局原副局長許占虎介紹。為了對這段古蜀道有一個直觀全面的感受,潛心研究蜀道文化30多年的許占虎專程帶著我們實地探訪青泥嶺。

  從地理的角度看,青泥嶺北鎖秦隴,南控巴蜀,是古代秦隴入蜀的必經(jīng)之地,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嘉陵江切山而出的一處峭壁下,兩排規(guī)規(guī)整整、四四方方的孔眼閃現(xiàn)眼前,隔著不遠,一段棧道架設(shè)在山壁之側(cè),成為山崖與碧水之間一道別樣風(fēng)景。

  許占虎說:“那是嘉陵江雙龍崖古棧道遺址,棧道是后來修復(fù)的。經(jīng)考證,這是漢代蜀道上的閣道遺址。我們所看到的孔眼,邊長46厘米,正方形,是用來搭建棧道木樁的閣道孔。這種棧道,是在懸崖峭壁的險要位置鑿孔支架,鋪上木板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也可以運輸糧草輜重。”

  穿越歷史風(fēng)云,這山水之間曾經(jīng)戰(zhàn)旗獵獵、馬嘶鏑鳴的戰(zhàn)場畫卷,在我們面前漸次鋪陳開來。

  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采用韓信計策,派樊噲、周勃率領(lǐng)一萬余人前去修復(fù)褒斜棧道,造成欲由此道返回關(guān)中的假象。自己則暗中率主力由陳倉道向北穿越秦嶺,出散關(guān),攻占陳倉。然后以陳倉為橋頭堡,“還定三秦”。

  這便是“三十六計”第八計“暗度陳倉”的來歷。自此,也有了成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劉邦就是從鐵山東側(cè)的嘉陵江畔暗度陳倉的。”許占虎說。

  三國時期,蜀道一直是魏蜀兩國相爭的主戰(zhàn)場。諸葛亮五次北伐,前四次都是取道陳倉道。為了解決運輸難題,他還發(fā)明了木牛流馬。但終因國力所限,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遺恨。

  作為戰(zhàn)略要嶺,青泥嶺在歷史上曾發(fā)生過無數(shù)征戰(zhàn)。仙人關(guān)之戰(zhàn),當(dāng)數(shù)其中最為慘烈悲壯、令人蕩氣回腸的一場戰(zhàn)爭。

  仙人關(guān)別稱虞關(guān),位于鐵山西南麓、嘉陵江北岸,為陜甘兩省入川的咽喉,有“蜀門”之稱,是蜀口要隘。

  南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2月,金軍統(tǒng)帥完顏兀術(shù)親率10萬鐵騎,向仙人關(guān)殺來,意欲占領(lǐng)蜀川,進而沿長江東下入主中原。

  仙人關(guān)守將吳玠、吳璘兄弟率將士3萬余人,憑借這里的有利地形,大破金兀術(shù),取得仙人關(guān)大捷,創(chuàng)下中國古代戰(zhàn)史上以弱克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陸游在《晚登子城》中贊曰:“老吳將軍獨護蜀,坐使井絡(luò)無攙槍。”

  昔日的戰(zhàn)場,鼓角爭鳴已然遠去,而作為古蜀道上的要沖,青泥嶺以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

  在蜀道北段的幾條道路中,從長安到漢中,陳倉道最迂回漫長,青泥嶺又泥淖難行,為什么偏偏利用率最高呢?

  “陳倉道相對寬闊平坦,所經(jīng)之處,村落星布,更適合大量人員和物資的運輸;青泥嶺下是富饒的徽成盆地,物產(chǎn)豐富,是陜甘川三地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可以較好地保障行旅的補給和安全;陳倉道在徽縣與通往天水的祁山道相接,將陜甘川三地連成一片。”許占虎告訴我們,徽縣有一首民謠,“青泥嶺,爛泥灘,腳夫運夫淚漣漣;出了石家峽,笑得夸嗒嗒”,說的便是當(dāng)旅人走過青泥嶺后進入徽成盆地后,視野中一馬平川,徽州城近在眼前,自然如釋重負(fù),展露笑顏。

  《徽縣交通志》記載,翻越青泥嶺的陳倉道,在徽縣境內(nèi)60余華里,歷史上馬幫馱隊、腳夫運夫絡(luò)繹不絕。

  坐落在青泥嶺主峰鐵山腳下的青泥村,作為古蜀道上重要的驛站——青泥驛所在地,曾經(jīng)是行旅們翻越鐵山前進行修整的最后一站。在青泥村的一面墻上,一幅《青泥古驛圖》生動地展現(xiàn)了當(dāng)年這里店鋪林立、酒旗招展、商賈云集、人歡馬嘶的景象。

  漢代對陳倉道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繕整治,并設(shè)置了陳倉、故道、河池、沮縣、沔陽5個縣級行政單位,勾勒出陳倉道的主干線,陳倉道的基本格局已經(jīng)形成。

  自漢以降,歷代對徽縣境內(nèi)的青泥道都進行過維修管護,在古道沿線遺留下多處官方與民間記載修路的碑刻。

  出青泥村向南,山坡上一條寬度不足一米、僅容一人通過的石階小路若隱若現(xiàn),蜿蜒伸向茂密的雜草樹木深處。

  “從這里就開始了翻越青泥嶺的行程。”許占虎帶我們來到山道旁的一處石崖下,這里靜靜矗立著兩塊石碑,碑額上分別刻著《遠通吳楚》《修路碑記》。這是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青泥村附近百姓為整修青泥古道所立的紀(jì)念碑。碑身略有殘損,碑文記載了青泥古道自明代以來的通行路線、險易程度及當(dāng)?shù)匕傩兆园l(fā)維修青泥道的情況,其中有些字已難以辨認(rèn):“徽縣至虞關(guān)之通道也,自石家峽至杏樹崖二十余里,路皆崔嵬,險阻可畏。自明以來,雖崎嶇如故,往來負(fù)載莫不寒心。但功力浩大,難以舉動。己巳秋,四方左右奮發(fā)起念,同心協(xié)力,悉內(nèi)一旦成功,爰立二碑,以示不朽云。捐資人,首領(lǐng)……嘉慶十六年四月吉日。”

  我們繼續(xù)尋覓著湮沒在歷史塵煙中的古道前行。

  在辛家吊溝村村北的石崖上,有一處摩崖石刻,因其橫額上刻有“玄天神路”四字,被稱為“玄天神路”碑,又名“新刊修路碑記”。這是明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民間修路所立。碑文記載:“上自青泥嶺,下至青泥河,土路坍塌,頑石阻隔,往來奔走不便,人人所憂慮者。今眾等集鄉(xiāng)約會,各施資財糧石,發(fā)心修理道路。”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為避開青泥嶺之險,利州路轉(zhuǎn)運使李虞卿倡議改道新修白水路。李虞卿與知興安軍劉拱、權(quán)知長舉縣事良友、順政縣令商應(yīng)祥、河池縣令王令圖發(fā)動數(shù)縣軍民,修成自河池驛(今甘肅省徽縣銀杏村)至興州長舉驛(今陜西省略陽縣白水江鎮(zhèn)長豐村)的道路51里。

  位于甘肅徽縣大河店鄉(xiāng)瓦泉村白水峽的摩崖石刻《新修白水路記》,詳細記述了白水路和青泥古道的開修及變遷:白水路修通后,減省大量人手、馬、糧食;沿途增加閣樓棧道2309間及郵亭、營房等383間。從這一減一增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新修白水路工程之艱難浩大以及當(dāng)時的青泥道上往來車馬、行人之密集。

  白水路把原通行于青泥嶺上的青泥道改由青泥嶺西側(cè)的白水峽通行,路程減少33里,青泥驛遂被廢棄,但青泥古道青泥嶺段并沒有完全廢棄?!端螘嫺濉酚涊d:“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四日,詔興州青泥舊路依舊置館驛并驛兵、遞輔等。其新開白水路亦任商旅往來。先是,屢有言新路便近。亦有言青泥驛雖遠一驛,然經(jīng)久難于改易者。故下詔俱存之。”也就是說,自景德年后,青泥古道與白水新路并存,同時發(fā)揮著官道交通作用。

  “一直到20世紀(jì)70年代前,青泥道仍然是青泥嶺上許多村民前往徽縣縣城的必經(jīng)山路。20世紀(jì)80年代前后,沿水陽鄉(xiāng)泰山村通往青泥店子村的盤山公路與虞關(guān)通往鐵山的盤山公路修通,這條歷史上的古道才被新的道路代替。隨著寶成鐵路、陜川公路開通,徽縣與略陽之間徽白公路通行,青泥古道的歷史使命才最終宣告結(jié)束。”曹鵬雁說。

  然而,關(guān)于這條古道的記憶并不會消失。明代成化三年“虞關(guān)修路摩崖碑記”、明代萬歷十六年“白水石路記”摩崖石刻、明代虞關(guān)八渡溝修路摩崖、清代“大河店修路碑”……眾多散落在青泥古道之間的碑刻,不僅僅述說著一次次歷經(jīng)千辛萬苦的奮力開拓,更折射出中國人鐫刻在骨骼中、流淌在血脈里的排除萬難、戰(zhàn)天斗地、堅韌不拔、不屈不撓、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的昂揚精神和意志風(fēng)貌。

  四

  在青泥村村民廣場上,兩座人物雕塑格外醒目:一人舉著酒杯仰望青天,一人手握毛筆注視蒼穹,那是李白、杜甫的雕像。

  李白、杜甫與青泥嶺,都有著不解之緣。

  有人說,李白是走過蜀道的。如果沒有親自走一趟、親眼看一看,“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這么傳神的詩句,怎么能寫得出來?

  有人說,李白沒有走過蜀道。作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以他的學(xué)養(yǎng)、才情和想象力,他的創(chuàng)作并不一定需要身臨其境。何況,他的另一首詩《送友人入蜀》:“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開頭第一句就是,聽說蜀道之上,路況崎嶇,不大好走啊。他只是“聽說”,并沒有真的走過啊。

  李白究竟走沒走過蜀道、翻沒翻過青泥嶺,并沒有史料記載,人們莫衷一是,至今也沒有定論。但是,李白“詩仙”的美譽終究源于《蜀道難》,青泥嶺也因《蜀道難》而廣為人知。

  杜甫則行走過這里的山嶺,穿行過這里的峽谷,攀登過這里的棧道,完成了一次蜀道的實地丈量,并用他精細的工筆留下詩歌的考察記錄,為我們客觀生動地描繪出了一條變幻多樣的蜀道。

  徽縣栗川鄉(xiāng)元觀峽黑鳥潭有一塊大青石,潭邊石崖上鑿刻著“宛在中央,少陵釣臺”八個大字。

  傳說杜甫當(dāng)年曾在這塊石頭上垂釣。

  那是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在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旅居了4個月的杜甫,應(yīng)同谷邑(今甘肅省成縣)“佳主人”的書信邀請,攜全家于當(dāng)年深秋來到同谷。孰料期望落空,只好在城南飛龍峽口鳳凰臺草堂客居,以拾橡栗、挖野菜度日。

  同年十二月初,杜甫舉家慕名前往想象中“充腸多薯芋,崖蜜亦易求”的栗亭(今甘肅省徽縣栗川鄉(xiāng))。然而,深冬已至,寒風(fēng)勁吹,雪幕茫茫,就連野菜野果都找不到了。

  杜甫一家再一次艱難上路,翻山越嶺,向南沿徽縣境內(nèi)的木皮古道攀越了木皮嶺,轉(zhuǎn)登青泥古道,到達略陽縣境,再向南渡嘉陵江到達成都。

  詩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寫,留下了許多佳作。他在《泥功山》中寫道:“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濘非一時,版筑勞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將汩沒同?白馬為鐵驪,小兒成老翁。哀猿透卻墜,死鹿力所窮。寄語北來人,后來莫匆匆。”

  后來,北宋名臣趙抃入蜀經(jīng)過青泥嶺,寫下《過青泥嶺》一詩,評論杜甫“老杜休夸蜀道難,我聞天險不同山。青泥嶺上青云路,二十年來七往還”。

  雖然青泥古道艱險重重,但歷朝歷代文人墨客思緒紛飛,詩興勃發(fā),將青泥嶺的雄奇、險峻、秀麗化為紙上的風(fēng)云。唐、宋、元、明、清歷代以來的文人學(xué)士,為青泥道、青泥嶺留下了200余篇詩詞歌賦,這些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歷經(jīng)悠悠歲月,讓這架山嶺擁有了歷久彌新的文化底色。

  駐足青泥嶺下的虞關(guān)古渡,耳畔江風(fēng)吹拂,遠遠傳來一聲鳴笛。

  驀然回首,一列火車穿山越嶺,呼嘯而過,將驚鴻一瞥留給山間的棧道遺跡、山腳的嘉陵江水。

  歷史與現(xiàn)實,古風(fēng)與新景,天塹與通途,在這里一次次鮮活交融。

  進入新時代,十天高速、蘭渝鐵路、隴南機場等立體化的交通網(wǎng)絡(luò),讓昔日的“青泥何盤盤”,化作千里隴蜀一日還。

  青泥嶺的傳奇,直出浮云間,展開新畫卷。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wǎng)版權(quán)稿件,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
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xué)習(xí)強國學(xué)習(xí)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yè)務(wù)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wǎng)傳媒有限責(zé)任公司 | 本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wù)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wù)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wǎng)(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wǎng)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