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八旬彩塑藝人原汁原味呈敦煌神韻:老師就是莫高窟
8月底,甘肅敦煌八旬彩塑手藝人魯勤學的彩塑廠內,展示柜上整齊地擺放著敦煌彩塑工藝品?!¢Z姣 攝
中新網蘭州9月2日電 (閆姣 馮志軍 高瑩)八旬敦煌彩塑藝人魯勤學,耗時四十余載摸索敦煌彩塑的制作工藝,他還創(chuàng)新“立體”壁畫,將壁畫中的佛像形象都制作成了便于游客攜帶的彩塑。“我特別想通過自己微薄的力量把家鄉(xiāng)推介出去,想讓大家都知道敦煌彩塑的魅力。”他說。
魯勤學是土生土長的敦煌人,在家人的影響下,他對莫高窟塑像及壁畫產生了濃厚興趣。莫高窟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年少時,他經常有機會去洞窟,“沉浸式”參觀之余,不禁發(fā)出“前輩們太了不起了”的感嘆。
圖為敦煌彩塑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魯勤學教授女兒上色技巧。 閆姣 攝
魯勤學最喜愛的莫過于第45窟,其次則是159、194窟,窟內塑像及壁畫顏色鮮艷,畫中菩薩的彩帶飄逸,十分靈動。醉心之時,他仿佛置身佛國世界,畫像也變得“立體”起來,刺激著他的神經,“強烈地想用自己的方式表現這些東西”。
偶然一次,魯勤學前往莫高窟的途中,看到路邊用紅泥塑成的娃娃,他靈光一閃,想用“捏泥人”的方式表達敦煌壁畫及塑像。此后,他開始了長達四十余載的敦煌彩塑工藝制作生涯。在此期間,他成立敦煌彩塑廠,被評選為敦煌彩塑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塑像作品達300余種,部分被省、市級博物館收藏。
敦煌彩塑是我國傳統(tǒng)雕塑中的一個門類,對于反映敦煌民俗文化和特色有著重要的意義。2008年敦煌彩塑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甘肅省非遺文化遺產名錄”。
8月底,敦煌旅游旺季期間,中新網記者實地走訪了位于敦煌市北郊5公里外的彩塑廠,一探該技藝的發(fā)展現狀。
魯勤學的彩塑廠,實際由一所廢棄的鄉(xiāng)村小學演變而來。最大的教室中央,用玻璃展柜陳列了幾件最精美的彩塑,造型各異,做工細致,大都是以莫高窟內的佛像形象為藍本塑造的。在制作區(qū),展架上陳列著尚未上色的塑像,桌面上是用袋子封裝的紅泥,及各種染料。
圖為未上色的敦煌彩塑工藝品?!¢Z姣 攝
“這個是45窟的菩薩半身像,是莫高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最滿意的一款作品。這個衣著華麗的彩塑是根據157窟的壁畫造型設計出來的。”魯勤學認為,壁畫中的佛像姿態(tài)多樣,比塑像更為靈動,所以他后期的塑像作品中,有很多壁畫的“立體”呈現。
“所用土都是當地土,是‘原汁原味’的敦煌塑像。”魯勤學介紹說,現在陳列的彩塑有兩種,分別為傳統(tǒng)泥塑和陶質彩塑,改寫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歷史,而這源于他與一位日本游客的故事。
1987年,魯勤學還在敦煌工藝美術廠就職,一位日本游客購買了一尊“樂舞飛天”造型的石膏雕塑,不料返回途中被摔斷,日本客人惋惜不已,寫信給他詢問修復方法。從那時起,他開始琢磨能否以土為原料燒制塑像?此后,他創(chuàng)辦彩塑廠,并反復試驗后,于1995年燒制出了第一批附著力強、著色好、外觀精美的陶質敦煌彩塑。
“我非科班出身,老師就是莫高窟。”魯勤學先后收過十幾個徒弟,免費教授技藝。后來,有的徒弟前往外地發(fā)展,大多中途改行,如今伴在身側的只有一個女兒。所幸女兒自幼十分喜愛這門手藝,進入制作狀態(tài)經常廢寢忘食,這令魯十分欣慰,“手藝后繼有人”。
在魯勤學看來,敦煌比較“內秀”,以致敦煌彩塑工藝品“藏在深閨”不被人知。他說,希望這一技藝將來能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樣,或許就會有更多人愿意學習,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