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遠征匈奴, 霍去病把蹴鞠傳入河西
霍去病雕塑
酷愛蹴鞠的霍去病,征戰(zhàn)途中,用蹴鞠來提升軍隊士氣。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兩次遠征匈奴,把蹴鞠傳入了河西走廊。
甘肅敦煌馬圈灣遺址出土漢代蹴鞠,至今漢代蹴鞠制法仍在河西走廊流傳。
敦煌馬圈灣遺址,驚現(xiàn)漢代“足球”
在廣袤的河西走廊,出土了大批漢簡和其他文物。在甘肅博物館展出大廳,有一枚漢代蹴鞠,約10厘米大小,上面用線繩纏繞,看上去十分結(jié)實。這枚蹴鞠是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出土,是漢代開疆拓土的見證,也是早期河西走廊蹴鞠的實物。
馬圈灣烽燧遺址,距離漢玉門關(guān)(小方盤城)西11.5公里,大體呈長方形的城障,是漢代防御匈奴的前哨。當時,這里不僅駐扎著一定數(shù)量的部隊,也有與之相適應(yīng)的移民,他們在這里邊戰(zhàn)斗邊生產(chǎn)。當年發(fā)掘遺址時,這里出土了1200多枚簡牘以及300余件各類文物,這枚蹴鞠就是其中之一。
這枚蹴鞠內(nèi)填毛發(fā)絲綿,外用細麻繩和白絹搓成的繩捆扎成球形,結(jié)實而有彈性。曾有專家認為,這是漢軍將士子女們的玩具,也有專家認為,從大小來看,此蹴鞠和古代的馬球相似,應(yīng)該是馬球。甘肅省博物館展出時,則注明蹴鞠(football)。
漢玉門關(guān)附近為何會有蹴鞠呢?這背后是一段風(fēng)云往事:西漢時,漢武帝派遣霍去病擊敗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休屠王、渾邪王之后,為了守護漫長的絲綢之路,漢武帝采取了修筑漢塞、移民屯田、設(shè)置郡縣的措施。
大約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時,從河套到甘肅西北部漢長城沿線的屯田卒達六十萬之眾。移民們到河西后,按照軍事編制進行管理,按照負責的事務(wù)分為田卒、守谷卒、河渠卒等。政府設(shè)置了農(nóng)都尉、護田校尉乃至倉佐等一系列官職,負責管理。蹴鞠,就是當時戍邊將士休閑時的一種娛樂工具。
霍去病遠征,將蹴鞠傳入河西地區(qū)
原始足球在6000年前就已出現(xiàn),而蹴鞠一詞音源于古彝語。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球聯(lián)合會確認,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現(xiàn)代足球的起源。
對于蹴鞠的起源,史籍多有記載?!妒酚?middot;軒轅黃帝傳》中曾有黃帝用蹴鞠讓士兵練武的記載。這說明,在五六千年前的黃帝時期,蹴鞠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漢代蹴鞠不僅是民眾的娛樂活動,而且成為當時軍事訓(xùn)練的重要手段。此時,蹴鞠活動大體分為對抗賽和白打兩種。在開疆拓土精神的鼓舞下,漢代蹴鞠比賽異常激烈,類似于戰(zhàn)場拼殺,這也是人們把蹴鞠視作軍事訓(xùn)練的主要原因。
霍去病非常喜歡蹴鞠,據(jù)《漢書·霍去病傳》記載:去病為人少言不泄,有氣敢往。上嘗欲教之吳、孫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xué)古兵法。”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這段記述說明,霍去病在征戰(zhàn)途中,還把營地打通,作為蹴鞠的場地??梢哉f,霍去病就是第一個把蹴鞠帶到河西走廊的中原人士,他是河西走廊的足球第一人。
漢代蹴鞠制法,仍在河西走廊流傳
按照記載或者民間傳說,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最初的足球是動物的胃中填草。黃帝時期的蹴鞠,就是用這種方法制作的,但這種蹴鞠的彈性比較差。
敦煌馬圈灣遺址出土的這只蹴鞠,制作方法已經(jīng)擺脫了動物胃囊填草法,向著增強彈性的方向發(fā)展。研究表明,這只蹴鞠是內(nèi)填毛發(fā)絲綿,外用細麻繩和白絹搓成的繩捆扎成球形,結(jié)實而有彈性,又耐用。
這種制作蹴鞠的方法,至今還在河西走廊流傳。在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民間有一種叫“毛蛋”玩具,這種玩具,一般多用線繩纏繞而成,玩法或類似沙包,或類似于壘球,對于鍛煉孩子們的協(xié)調(diào)性和靈活性,有著極大的幫助。
后來,蹴鞠的制作方法,發(fā)展到用四片動物皮革縫合,內(nèi)裝稻草。到唐代,蹴鞠有球皮和球膽的氣球,外敷的皮革由四片改為八片,中間放入動物膀胱,吹起填滿。到宋代,蹴鞠的制造工藝較之唐代又有提高,有了一個非常完善的制作工藝和標準,蹴鞠重量“正重十二兩”,制作工藝要求由“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的標準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最后的驗收標準“碎湊十分圓”。此時,是蹴鞠發(fā)展的一個高潮,到了明清之際,蹴鞠逐漸走向衰落。
撰文/王文元
相關(guān)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